中街、太原街成为沈城商业中心
铁西冶炼厂
在沈阳工业的历史上,在老沈阳的记忆中,铁西冶炼厂的两根大烟囱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棚户区改造
城市中心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历来很见规划者的功力与智慧。图为本世纪初的大片棚户区。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大白楼”曾是其所在区域的重要地标。当时在沈阳有好几处建筑被称为“大白楼”“大红楼”“高楼”等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脚步。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拉开大幕,从南部沿海对外开放迈出坚实脚步,而身为中国重工业基地的沈阳,也在新时期、新环境、新政策的推动下,调整工业和住宅布局,建设全新交通枢纽,太原街和中街更被改造成沈阳的两大商业中心。
1975年,沈阳开始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历经数次修订、调整和补充,最终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确定沈阳城市性质为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交通枢纽,以机电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本轮规划方案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和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积极治理环境,规划建设新北站,新建大型国际机场,改造和完善太原街、中街、北市场等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外环路,大力发展小城镇。
大中型工业项目逐渐远离市区
本轮规划的第一要点,就是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市区内一般不再新建大中型工业项目。市区的规划面积确定为185平方公里,规划区外设有35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在远郊区建设虎石台、陈相屯、新城子、新民、辽中等工业城镇,以疏散市区过于集中的工业和人口,防止市区用地不断向外扩展。由此,浓烟不再是沈阳城区的标志,一个城市格局更科学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开始呈现。
打造沈阳人的现代化商圈
规划的第二要点,是在市内几大区增设市级商业和公共服务中心。在几大工业区附近,安排新的生活居住区,使工作和居住基本上做到就地平衡,减少市区交通量。加快旧区改造,重点改造房屋质量差、人口密度高、市政公用设施简陋、交通不便的地区,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沈阳的市政交通愈发便利,而太原街、中街等历经改造和完善,逐渐成为市级乃至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改建中外环路,建设新北站
规划的第三要点,便是调整和完善道路系统。首先改造中环路,在与主要干道相交处建设立体交叉桥,使中环路成为一条能够连续通行的主要干道。其次是建设外环路,以疏导过境交通和市内交通。此外,在市中心区的主要干道交叉处建一些简单的立体交叉桥,以疏导交通。建设新的沈阳北站和扩建东站。由此,“新北站”成为沈阳新地标,并辐射周边地区,形成沈阳最大的金融中心带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改善绿化、水电气热等系统
随着沈城的不断发展,提高绿化覆盖率也成为规划之重。规划中确定重点发展中环路外围地区的绿地,调整中环路内侧地区的绿地;扩大城市近郊的防护林带建设成森林公园。把市区南、北运河两侧绿带建成带状公园,开发建设辉山风景区,加强居民区的绿化,提高公共绿地的服务水平。另外,规划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建设给水、排水、燃气、供电、供热等系统。一个居住生活环境更优越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开始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