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多年的“举人之居”书香不散
“举人之居”青瓷瓦房的房檐
唐僧身着红袈裟,领着仨徒弟。
财神假面挂五绺髯口、着紫蟒。童子头梳抓髻,着裤袄。
寿星骑的梅花鹿,白鹤、童子穿花衣。
朝阳的凤凰山,又称龙山。山顶的古寺,名朝阳洞。洞内宽敞,原有石卧佛一尊和清初泥塑佛像。绝顶原有辽代八角十三层砖塔一座,名凌霄塔,现已不复存在。
朝阳洞的洞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塔耸危岩红日近,佛眠古洞白云埋。 ”此联就是以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和凌霄塔两处胜迹为背景,勾勒出了一个雄奇、神秘、深远的境界。
这副楹联的作者叫许植桐,清道光年间考取秀才。他的胞兄许植椿在朝阳也是名人,公元1844年中举人。
许氏兄弟是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人,青瓷瓦房的“举人之居”还住着他们的后人,当年许举人从洛阳运回的牡丹仍在盛开……
古色古香的举人故居是村里人的荣耀
在朝阳县秀美的大青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古朴的村落——三道沟村。在这片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00位村民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
走进村庄,百年古树点缀着恬静古朴的村落,村民用苍劲有力的笔触题写了“古枝风光”几个大字。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云龙告诉记者,去年古树开花了,紫色和白色相间,漂亮极了。
“古枝风光”的题字者是村里一位普通的农民,村里很多村民都会写毛笔字。
走在村里石头铺砌的小路上,时光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在这个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的村落里,传统建筑占了全村建筑面积的60%左右。
“现在,村里最古老的建筑要数这座‘举人之居’了。 ”说到举人,张云龙的言语间流露出自豪与荣耀。
举人名叫许植椿,1844年考中举人。当年,他和考取秀才的弟弟许植桐同住在这幢老房内。许植桐在游朝阳凤凰山时写下了著名的纪实之作《游凤凰山》诗,其中诗句“塔耸危岩红日近,佛眠古洞白云埋”被镌刻在凤凰山朝阳洞的洞门上。
在张云龙的引领下,一幢古色古香的院落映入记者眼帘。院落里,7间带有典型晚清时期建筑风格的硬山式青瓷瓦房保存完好,散发出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岩石做基础,木质结构的门窗。老房子的屋顶,呈人字形建筑,房盖有鱼鳞青瓦,飞檐中间,有两对螭吻相对,中间衔着一个方形钱纹艺术构件。据朝阳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讲,螭吻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平生好吞,作为殿脊上的兽头之形一直被沿用下来。
飞檐下,两侧屋顶上的鱼鳞瓦层层叠叠。屋檐的瓦当和滴水上,都刻有精美图案,所有瓦当上的蝴蝶图案,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两窗之间的夹壁墙上,依然保留着原有的绘画图案,虽经风侵雨蚀,图案的颜色和画面,仍可依稀辨认。
在老房子西侧窗下一溜牲口棚的前面,遗存的拴马桩还在。拴马桩高约2米,顶端坐着一只怀抱“桃子”的石猴,四肢之间有空隙,作为拴系缰绳所用。有人解释说,这个拴马桩及石猴其实是象征“马上封侯”的意义。
“举人之居”现在的主人是其后人许东辉。由同宗后人继承居住的清代民居建筑,在朝阳市并不多见。
许东辉今年65岁,是举人许植椿的第八代后人,他告诉记者:“房子尽管老了保暖效果却很好,冬天住着也挺舒服的。 ”
在许东辉看来,先人留下的这份物质财富,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看着老房子,当年先人刻苦读书的场景犹在眼前。 100多年来,许氏家族的后人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荣耀。
老房子如今成了三道沟村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先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还在影响着这个古老的村落。据介绍,三道沟村的大学生数量之多远近闻名。
敬畏与珍爱让百岁牡丹仍雍容华贵
在三道沟村,许姓人家有30多户。在朝阳县民政局工作的许弘臻,是举人许植椿的七世孙。为了弄清许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家谱、《朝阳县志》以及大量史料。
他告诉记者,清朝时期,朝阳西部有两户读书人家,一户为朝阳市龙城区联合镇孙氏家族,另一户就是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的许氏家族。许氏家族的祖籍是山东登州府文登县许家庄八棱井,在清朝乾隆年间,兄弟三人迁到了朝阳,一位落户于北票榆树林,一位落户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一位落户北沟门乡哈吧海沟村。居住在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的许氏家族,非常注重教育。高祖许毅堂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许清淑,次子叫许清治。许清淑有四个孩子,长子许植椿和次子许植桐。1844年,许植椿考取了清道光甲辰科举人,他的弟弟许植桐中秀才。两人热衷于医学、诗词、书画,专注于当地文化教育,兴办私塾,孕育了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村子里已看不到私塾的痕迹,但那浓浓的书香历经百年岁月依旧醇厚。许弘臻说,从举人到他这辈已是第七代,代代都有教师和中医大夫。而其先人中举的荣耀至今还能寻得到踪迹。当年举人从洛阳运回的牡丹花还存留着,养在其后代许润忱的院子里。 “先人用马拉铁轮车,行程28天,从洛阳运回老家三道沟村,栽植在老宅的院子里,精心养护。 1952年,牡丹花被移植到新院。 ”
如今,每年5月份,盛开的牡丹花雍容华贵,弥漫着芳香,“花中之王”的美艳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赏。
许润忱是许植椿的第八代后人,今年76岁,是位退休教师。现在,他和老伴精心守护着这株牡丹,过着平淡清净的生活。在他们看来,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一份荣耀,是一份精神财富。
当年,这株牡丹从洛阳移植过来后,许家世世代代视若珍宝。许润忱七八岁时,就帮助父母侍弄牡丹。 17岁时,父亲去世,从此牡丹几乎全由他照料。院子里有一口老井,他用井水浇灌牡丹。他担心化肥烧伤花,给花施的都是农家肥。夏天,担心阳光太强烈灼伤花,也担心暴雨砸伤花,他给花搭起遮阳棚。每年10月份,他给花扣上塑料棚保温。冬季休眠期用干土培,四周用砖围一圈,后来改用塑料遮盖,四周用秸秆围,保温效果更好。
在许润忱的精心养护下,尽管北方天气严寒,但牡丹越长越旺,最多时竟然能同时开放300多朵花。
有人曾出高价购买这株牡丹,但许润忱坚决不同意。他说,这是传家之宝,是无价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能做的就是敬畏、珍爱,传承好这个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