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十三五”期间,发展环境复杂,发展任务繁重,发展难题较多,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怎样抓?怎么干?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一、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之中
创新不是个别领域和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创新,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理论创新是先导。理念和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只有理念理论发生转变,才能进一步看清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对存在问题作出准确而及时的分析与判断,作出正确的行动。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制度创新是保障。创新发展既受到体制机制的保护,也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只有符合创新发展的制度才能保护创新、促进创新。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资源错配、结构扭曲、收入分配不平衡等不利于创新发展的问题。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增强紧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上,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
科技创新是关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破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制约等经济社会发展难题。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是基础。在创新发展战略下,文化创新一方面要创新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另一方面培植爱创新、崇创新、争创新的创新文化,让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让创新者成为时代骄子。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 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然而,如今人口红利等优势日趋消失,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传统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刘易斯拐点”正在加速到来。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我们创造了全球GDP的13.3%,消耗的能源资源却占全球总量的23%。原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土矿等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再也走不下去了。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靠创新,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靠创新,新行业、新产业的形成靠创新,新供给、新需求的增加靠创新。因此,唯有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有出路,才能推动“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更高层次。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新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图为: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参观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科研单位重要创新成果。
三、依靠创新塑造先发优势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造“先发优势”、打造“引领型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融入全球化到获取全球化红利,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但发展至今,“后发优势”越来越小,我国需要的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引不进、买不来。如果“先发优势”不尽快形成,中国就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先发优势”要依靠知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这些都要通过创新来推进。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国际科技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习近平强调:“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急需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主要考虑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习近平指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这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8月,我们确定要抓紧实施已有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新药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已经部署的项目和新部署的项目要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用创新解决发展难题,用创新培植发展优势,用创新开拓发展境界。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点在创新,着力点在创新,突破点在创新。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为“中国号”经济列车添加新动力、打造新引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