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06.06.2016  08:23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始终坚持为农、务农、姓农,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

  记者:供销社在推进综合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王侠: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按照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方向,打造同农民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市场化运行更加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这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既是鼓舞,更是鞭策。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正式印发,明确要求供销合作社加快推进综合改革。一年多来,供销社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提升,去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3万亿元,利润381.9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7万亿元和120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5%和13.5%;服务能力提升,从传统的“”和“”这“一条线”,拓展到了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一个面”;发展活力提升,一些地方供销合作社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运行效能,强化了市场化运营和为农服务功能;基层基础得到加强,近3年时间里恢复发展8664个基层社,总数达到2.8万家,比2012年增加了45%,县及县以下销售额占全系统的比重提升到72%以上。

  特别是国务院批复的河北、山东、浙江、广东4个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层组织改造、联合社治理结构等方面,已经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记者:供销社如何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王侠: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业,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新形势新阶段,供销社要把为农服务资源整合好利用好,充分发挥为农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在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服务等模式。土地托管后,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放活了经营权,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民还可以进城打工挣钱,真正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通过代种代耕、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托管服务,小麦、玉米平均每亩节支增收400元左右,经济作物还要更高。2016年,供销社系统力争新增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服务面积5000万亩,总量达到1亿亩。

  二是强化社有企业服务供给能力。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推进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供给。增强社有企业经营服务网络的承载功能,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加切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服务。

  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习总书记强调的农村发展三大任务之一。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地方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比如,湖南省茶业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57万亩优质茶园基地,通过参控股、包销、返利等方式,与35万户茶农结成紧密利益联系,实行保护价收购,每户茶农年均增收6500元。安徽潜山供销社推动当地瓜蒌子产业发展,全县瓜蒌子种植农户6000多户,瓜蒌子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第一大农业产业。

  记者:流通环节是供销社系统的传统长项,如何提升现代流通服务水平,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

  王侠:当前,城乡居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农村市场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加快,新旧矛盾的相互交织,使得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遇到了很大挑战,传统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供销社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为农服务综合实力。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完善“供销e家”电商平台功能,发挥平台的引领带动和资源整合作用,构建全国供销“一张网”。加快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信息化改造,完善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物流、服务、体验、质量追溯等功能,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

  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主销区和物流中心节点地区,以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司为抓手,以系统内大中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在重点实施省份新建一批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系统农产品市场总数达1100家。

  积极推进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