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惩戒”淘气包 老师能否把握好度
本报讯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徐月姣报道 近日,青岛出台地方性教育规章,其中提到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适当惩戒”。在全国或地方教育性法规中明确提出“惩戒”概念是十分少见的。消息一出牵动起家长的敏感神经。惩戒是否意味着老师有借口体罚学生了?
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是,老师们对“体罚”一词谈虎色变,稍微贴上边的事都避之唯恐不及,结果导致需要惩戒的不敢惩戒,老师们面对淘气包常常无计可施。青岛以地方性教育规章的形式给予教师惩戒权,是否能破解老师们的教育困惑?老师们又能否把握好“惩戒”与“体罚”的界限呢?
现状
老师对淘气包捣蛋鬼无可奈何
上课不听讲,还做怪态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时带头打扑克,顶撞老师;习惯性欺负同学,影响别人学习,还对老师撒谎。
在中小学校里,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老师好言软语,用爱心和行动感化,一次次家访谈心,什么招数都用过,还经常没什么效果。采访中,几位老师都深感无奈,“这就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用爱的方式感化,惩戒又不敢,怕家长们说我们是体罚”。
“因为家长宠爱,现在的孩子都很任性,比较难管。对于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问题比较好处理,最怕的是自己不好好学,还整天影响其他人,甚至影响整个班级,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会来提意见,我们老师压力就会很大。”一位老师说。
老师
入学就跟家长讲好如何“惩戒”
采访中,一些老师表示,适当的教育惩戒是必要,但因为家长护子心切,孩子受委屈就要告到媒体告到教育局,让老师们十分头疼。一位老师介绍,曾有一位同学不注意卫生,在教室里乱扔垃圾,座位底下很脏,就罚他打扫教室,整理卫生角,没想到家长就说老师有意刁难学生。
所以,老师在常规手段不奏效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放下那份“恨铁不成钢”的责任心,对一些问题采取无视的态度,以免给自己惹麻烦。
一些热点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认为,在“教育惩戒”还没有具体指导意见的情况下,“惩戒”的度要靠老师自己把握,为了避免可能带来冲突,就只能跟家长事先沟通好。譬如学生入学的第一次家长会,就跟家长讲清楚什么情况会惩戒学生,惩戒手段是什么,家长不能接受就提出来。
一位老师表示,由于近年来“罚学生跑步猝死”之类的新闻经常出现,老师们即使惩戒学生时也会特别慎重,就怕出意外。
家长
“惩戒”容易
与“体罚”等同
对于青岛明确的教育“惩戒”,家长们普遍抱着警惕的态度。
“‘惩戒’和‘体罚’在现实中很难区分,在于老师的手轻手重。老师有时候气急了也可能无法理智区分‘惩戒’和‘体罚’。所以,在明确教师惩戒权的同时,要对这种权力进行细化规范,并且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家长陈友亮说。
还有一些家长介绍了管理学生的好方法,认为老师在“惩戒”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长杨琼说,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总爱说话,老师就罚他静坐,这种方式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专家
期待出台具体的操作细则
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校长孙庆新说,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惩戒都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在早期教育实践中,家长对教师或先生的惩戒方式也非常宽容,人们还认可“严师出高徒”,觉得为了教育好顽劣的孩子,老师打几下也正常。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等教育行为已经被严格禁止,也不被家长和学生们接受。所以,谈到惩戒教育一定要把它和违规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行为区分开。正视惩戒权,并不是讨论“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不当教育行为的合法性。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惩戒方式,目前缺少的是对惩戒具体方式的规定,如果未来能够细化,将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时有更加明确的依据。青岛的做法是很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