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创新沃土 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迅速引起在辽全国政协委员的共鸣,李灿、王松、朱建民、孙荫环纷纷建言。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这让身为科技工作者的李灿委员十分振奋。“辽宁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调动科技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李灿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体制机制问题。
“为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辽宁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就说明我们在落实这些措施政策上,还存在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障碍。比如,在项目支持上、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存在着手续繁琐、时间周期长等诸多问题。”李灿认为,要厚植创新沃土,就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好事做好,关键是要抓好政策落实。”王松委员表示,辽宁科研院所成果不少,省内转化率却不高。这和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经常带企业家来求成果,甚至付重金参与研发,提前预订成果形成反差。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必须勇于担当,完善创新政策和人才政策,打破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不光是企业,政府也要舍得投入和付出,这样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抓创新不能纸上谈兵,关键在于改变和加快改变的幅度和速度。”朱建民委员认为,要做到政府围着企业转,不能只是口头说“有事儿你找我”,还应该主动上门询问企业“你有什么需求”,给企业多送好的政策和服务,要让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创新的企业也能容易获得创新政策的支持。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现在我们一些企业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人才。”朱建民认为,抓创新,当务之急是抓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市场型的企业家。
“一条好鱼能香一锅汤。”朱建民委员认为,辽宁全面振兴不能闭门造车,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下决心、下大力气引进和集聚人才,特别要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帮助、影响、带动我省企业家群体提升创新思维。
孙荫环委员也表示,辽宁应着力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产业领军人才,吸引带动各类产业人才来辽宁落户,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用好本土人才。鼓励高校人才资源流动起来,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成长为产业领军人物。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办经济实体,实行股权期权激励,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成果转化后获取合理的报酬。
“要重视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孙荫环建议,辽宁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增强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