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撑起共和国脊梁
参观者认真倾听劳模事迹。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王雁摄
9月30日,是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沈阳劳模纪念馆像往常一样,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据统计,自开馆以来,沈阳劳模纪念馆已接待309个单位团体参观,参观人数超过2.5万人次。
“这台冲床,既是我工作的设备,也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在沈阳劳模纪念馆六楼放映厅,全国劳模张绍阳右手拿着照片,左手指着照片上一台老旧却干净整洁的小型冲床,“30多年,就是这台‘床子’伴随我从小学徒成长为‘全国能工巧匠’。 ”
9月20日下午,张绍阳面对到馆里参观的中航工业沈阳黎明集团公司的二十多名员工,讲起了自己成长为能工巧匠的故事。
张绍阳是全国劳动模范,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之一,今年61岁了。入厂几年,他对模具、中头、中架的革新改造,受到同行和老师傅的赞扬,成为模具班的技术骨干。当得知厂里外购“夹板17孔模具”,每年需用30万元时,张绍阳暗下决心要攻下这一套精度要求很高的模具。他利用业余时间,找资料、画图纸、搞试验。困了就在冲床前打个盹,醒了再干;饿了啃个面包,就着白开水大咸菜。“有时候做着梦忽然来了灵感,赶紧一骨碌爬起来记到本子上。”经过上百次试验,“精修夹板17孔模具”终于在他手里诞生了,填补了我国“一钻手表”的空白。1993年,张绍阳研制成功“0.03毫米超微孔多点精冲模具”;1996年,张绍阳实现了模数0.125微型齿轮的精密冲齿,再次创造了我国小精尖模具之最……
听了张绍阳的精彩演讲,现场的青年职工反响强烈。职工李跃春告诉记者,现场聆听老劳模的演讲很受启发,作为新时代的职工,要学习劳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像张绍阳那样,努力成为本专业领域里的大工匠。
来沈阳劳模纪念馆采访的国际在线记者黎萌说,沈阳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劳模辈出的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劳动模范挺立时代潮头、建功沈阳发展,是沈阳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新中国初期的那个火红年代,沈阳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充分发扬了长子的担当精神。我要用手中的笔,把劳模的事迹和沈阳劳模纪念馆传扬出去,让大家共同铭记劳模们为祖国的建设作出的贡献。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沈阳劳模纪念馆是一段承载劳模成长和沈阳发展的永恒记忆。如今,像李志强、方文墨、姜妍等一大批新的劳动模范逐渐成长起来,他们与老劳模一样,正在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为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作出自己的贡献,用劳动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