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大爷”之子接过刨勺锤
父子交流
“活着·影像志”致力于暗中关注那些城市边缘人,彰显他们身上难以觉察的来自生命本身的喷张之力。在这个“竞次逻辑”主导的时代,也许他们的生老病死无足轻重抑或转瞬即逝。但是,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尊严、比如温暖、比如沉默、比如坚忍、比如沧桑……隐藏在众生颦笑之间。
一块铁板经过刨制后变成可以做饭炒菜的大勺,这在二三十年前并不是新鲜事。不过今天你再看到这样的制作场面时,一定会觉得新鲜,还会驻足看上一会儿,同时为制作者的手艺叫绝。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冲压大勺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工艺了。机械冲压一把大勺只需一两秒钟的时间,而且圆润好看,这样的手工钣金自然被挤压到了大勺制作产业的边缘。那么这个行业里为什么还会有手工刨制者的生存空间呢?原因很简单,大勺在手工刨制时可控制铁板的延展区域,制作出来的大勺底厚边缘薄,使用时锅体受热相对均匀,炒菜不糊锅还耐用。机械大勺虽然圆润好看,但这方面没有优势,很多用过机械勺的人,往往回头寻找购买手工大勺。这期间还有人们对纯手工制品的怀念情结,一品一件的大勺到消费者手中就是一个不重样的宝贝。
在南二环揽军路立交桥下,就有这样一个沈城不多的手工大勺制作点,成为炊具大勺市场上的一个另类焦点。手工大勺制作者杨宝武,人称“勺大爷”,接触大勺制作19年来,已有五万多把大勺从他手中走进各个家庭、餐馆。
今年65岁的杨宝武,原是一位钣金工,对各种金属的特性十分了解,做起大勺刨制自然很容易。“在工厂上班时,自己无法干这个,怕有干私活的嫌疑。1997年下岗后,想起自己还有这门手艺,为了养家糊口就干起这行,没想到这一刨就是19年。”早些年,杨宝武一天最多能刨14把大勺。每把大勺从铁板到成型需要敲打1800锤,也就是说,一天下来,杨宝武需要挥动手臂两万多次。现在“勺大爷”的身体不好了,一天只能刨一两个大勺了。
由于没有人愿意学他的这门手艺,杨宝武很是着急,他的儿子杨宏宇为了让老人开心,放弃了原本生意很好的鞋店,成为了手工大勺手艺的接班人。如今,杨宏宇的刨制技术已经相当过硬,让身为师傅和父亲的杨宝武感到高兴和欣慰。闲不住的杨宝武每天都要来摊点前,刨上几把大勺过过手瘾。爷俩希望他们制作的大勺能走进更多的家庭、餐馆,烹饪出可口的美味。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 孙海 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