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变化:微信红包多了 家族盘问少了
鞭炮声渐行渐远……假期和团聚的日子都很快乐,而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转眼,这个年又过去了。细细品味,这个年和以往相比,虽然依旧年味十足,却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是本报记者总结的几点略具代表性的变化。
长辈用微信发红包
“往年都是一个红色的纸质红包,里边是1000元压岁钱。”在沈阳市和平区某初中读初三的小黄说,今年有些变化,他的舅舅用微信给他“包”的红包。“每个额度要求不高于200元,舅舅足足给我包了5个才够1000元。”
微信红包在2015年春节可谓铺天盖地。春晚通过它给微信好友派红包,朋友间互赠红包拜年。长辈用微信红包取代传统纸质红包发压岁钱。总之,这个年,微信红包可谓无孔不入。
而沈阳某初中的张老师表示,因为最高的额度才200元,这让用微信发红包的数额显得不是那么敏感,发红包的人心理压力小了不少。
小黄表示,微信红包的好处就在于,长辈和晚辈不用见面就可以收发红包,并且少了纸质红包产生的环境污染,既方便又环保。
而也有市民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收红包发红包既是传统习俗,也是年味儿的一种体现。网络红包取代了见面互赠的传统红包,人和人见面交流感情的机会少了,实际上微信红包并未起到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作用。
“家族式盘问”少了
“有对象了吗?”、“每月工资多少啊?”、“啥时候买房呢?”沈阳28岁的蔡先生是“北漂”一族,往年春节回家过年,他都会遭遇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家族式盘问”,或者直接被逼着去相亲。然而,今年过年,蔡先生发现长辈们变得不那么“刁难”了。
28岁的蔡先生在一家公司担任部门负责人。由于常年在北京工作,他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在他印象中,往年年夜饭的餐桌上,他都是长辈们谈话的焦点,不是打听他是否有对象,就是要把哪家的姑娘介绍给他认识。为了给长辈面子,他也硬着头皮去相过几次亲。
然而,今年春节,蔡先生却发现亲戚这些密集的“盘问”越来越少了,他再也不用纠结该怎样应对这些提问了。在团圆饭的餐桌上,他发现,长辈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养生健身以及出游计划。蔡先生说:“长辈越来越能体谅我们年轻人了,他们也知道那些‘盘问’我们不爱听。”
出游过大年的多了
过年,很多人不再选择窝在家里与家人团聚,而更加倾向于带上亲朋好友,选个心仪已久的城市,出游过大年。
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市民小雅大年初二就和好友相约杭州游:“我到现在还是单身,春节期间与其在家听七大姑八大姨唠叨,还不如出去跟好友转转。”
小雅说选在大年初二出游既可以跟家人过春节又能避开春运交通高峰期,一举两得:“沈阳的冬天太冷了,到杭州赏赏西湖美景还能过个不一样的春节。”
沈阳某旅行社经理李先生说,小雅春节出游的做法在沈阳已属常见,这几年市民自助游、自驾游更为普遍:“春节出游近些年很常见,这几年的新趋势是自驾游还有出境游。”
记者从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上看到,2015年2月17日,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发布的数据预测显示,今年春节公民出境游人数(不含港澳地区)出境游客预计同比增长一成。其中,辽宁省在全国春节出境游前十位的省市中位于第八位。
80后在家陪孩子靠谱了
出生在1980-1989年之间的80后群体大多已为人父为人母了,成家前,每逢春节都开动脑筋想着到底是出去聚会还是远游旅行的他们,如今渐渐回归了家庭。这不,沈阳28岁的李先生和家人在家玩起了“撕名牌”游戏。
撕名牌开战喽!李先生一声叫喊,2岁的儿子似懂非懂地张开双臂在客厅转圈跑,7岁的外甥和外甥女仰着头听游戏规则,被撕掉名牌的就算输。在不到一百平的空间里,边跑边藏,无论谁赢谁输,孩子们的笑声是这个春节里最美的礼物。
1987年出生的李先生现在已经是2岁男娃的爹了,春节前得知妻子又有喜了,“啥叫幸福?我家今年四世同堂,撑起这个家虽累但不疲惫,这就是幸福!”
李先生的父母已退休在家,80多岁的姥姥卧床多年,一直由李先生照顾,婚后,夫妻俩开了旅店,全家人的开销都由小两口负责,尤其在儿子出生以后,压力就更大了。“但不管怎样,日子还是要好好过,我们不管多么爱玩,终究要担起家的责任。”李先生笑着说,“今年过年80后的同龄人开始走亲访友,不像往年那么不靠谱了。”
记者 白爽 闫尚 陈静 谭珊珊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