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读书”一生难遇
四鉴:艰苦教育 独立实践
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吃过苦的孩子知道苦的味道,了解苦中作乐的真谛,知道从困苦中走出来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现在草莓孩子多,很大程度上是只知道甜味造成的。
【察史】
“另类读书”一生难遇
“流亡抗战”12年多,对东北中山中学的学子来说,这本身就是艰苦教育,且是他们一生不可复制的精神体验。
“军训习惯”终生受益
校友梁铁山,曾是北京市城乡建设集团副总经理。他说:“艰苦是一生的财富。”艰苦到底给东北中山中学的学子们怎样的影响?先说军训吧。东北中山中学的军训是出了名的,在北平是第一,到南京还是第一。在璜璧堂,东北中山中学学子出色的打靶成绩还吓跑过土匪。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给我们讲了他在东北中山中学求学的经历:“我们几十人合住一间大寝室,而且是上下铺。每天早晨学校都要检查内务:被子要铺平叠好,上罩白床单,而且要求四周棱角分明,有如豆腐块一般。每人床下有一个装衣物的竹篮,必须摆放整齐。每日三餐必须在值日生喊完‘立正、稍息、开动’之后才许动筷吃饭。这种半军事化的训练生活让我养成了整齐有序、严格守时、行动敏捷等习惯,影响终生。”赵鹏大说:“现在比起那时好多了。现在家长呵护,包揽太多,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对成长不利。苦中求乐,人生的乐趣在于发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人生的阅历在于实践,人生的品位在于磨练。流亡经历很难复制,是一种历练。在中山的几年,我对各种艰苦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有了适应能力,这为我以后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用脚板“阅读”中国
校友张之良回忆:“听说广西有瘴气,有毒蛇,而我们当时是遇到什么地方,只要方便都要住的,如山洞,如祠堂,都是我们住宿的好地方。到阳朔,我们放下行李,立即去漓江江边观风景。水清见底,群山环抱,倒影林立,相映成画。有时还可看渔人架着竹筏用鱼鹰捕鱼。我们到的那天晚上,恰逢阴历十五。月明如洗,只见炊烟笔直升起,白色暮霭横挂山腰,如薄纱,如飘带。真如神仙世界。同学们全给迷住了,忘记了一天徒步的疲劳,大家都不肯睡。”
校友陈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回忆:“从桂林开始徒步,我们沿着漓江边的群山穿过,边走边赏风景,大饱眼福,真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雨天,烟雾迷茫,峰峦若有若无。要是云破日出,霞光万道,山色岚影,更是美不胜收。一时间寄情于山水之间,忘了流离之苦。新中国成立后,我多次去过桂林、阳朔,游漓江,但是总没有像第一次走过时,那样的惊奇和激动。”
台湾校友李兴唐说:“我们何其不幸,幼年时备尝流亡之苦。又何其有幸,有机会行万里路,享受了一般青年所不易享受到的多彩多姿的生活,帮助了我们深切体验人生。我们完成学业,进入社会服务后,人人都能脚踏实地,各有所成,回馈国家培育之恩。”
台湾校友杨钟謇说:“我们在中山迁校期间度过了艰辛危险的生活,才懂得什么叫生活,什么叫团体生活,什么叫流浪生活。假如我们不是碰到如此的时代、如此的际遇,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理解、去体会。这一段艰辛的流浪生活,对我们非常宝贵。”
闻一多先生在长沙临时大学(后来的西南联大)迁往昆明途中,说:“我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过去漂洋过海,领略过海的辽阔,可是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脚跟和脚趾,去抚摸祖先的沧桑、领略山的雄伟。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闻一多先生这段话,也说出了东北中山中学学子的心里话。这样的经历被他们视为一生难遇的“另类读书”。
校友女儿“艰苦教育”
长沙校友饶弘范曾任湖南省委副秘书长。他给我们讲了他教育子女的方式。
他把大女儿送到湖南平江县一中,接受“艰苦教育”。当时他还担心女儿受不了,还偷偷去看过她在屋檐底下写信。如今女儿适应能力很强,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小女儿读的是长沙县一中,离县城18公里,现在生活在法国。“现在孩子生活太优越了,不好好读书。我们都是在苦难中长大的,知道吃苦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所以我狠下心把两个女儿都送到了农村。”饶弘范的做法有些极端,现在的家长很难效仿,但他用教育实践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
【鉴今】
“苦”育,请家长先放下书包
南京一名高一新生因受不了军训之苦,竟打电话报警。这是前段时间一条很热的新闻。新生报警的原因是:“我已经累得不行了,他(教官)还要我训练。”沈阳市170中学校长、沈阳市骨干校长黄桂芬又讲述了另外一件事:“我们将新生拉到棋盘山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进行一周军训,可还是有家长提前一天来踩点,住的地方、吃的厨房,全看一遍。到第三天、第四天,家长们拎一堆吃的来了,这个拎俩烧鸡,那个拎俩鸭子。老师告诉他们:军训就是要吃苦的,你要是把这些送过去,好几百名孩子就看你儿子在那啃鸡呢……”连几天的军训都受不了,如今孩子真成为“温室花朵”、“金丝雀”了吗?
八成家长赞成“吃苦教育”
记者对34名学生家长进行随机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六成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吃苦教育的主要收获。
刘女士认为,现在的孩子该吃点苦。“我女儿10岁了,不要说做家务活了,吃饭都要我们哄着吃,遇到点小挫折就大哭大闹。”她告诉记者,她前几天刚看了一篇文章,说德国有个教育观念是“再富也要穷孩子”。她深受启发:“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倡导艰苦教育,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让孩子多吃些苦,能摔打出他们以后直面人生的能力。”
孟女士则认为,孩子的吃苦教育是从小潜移默化进行的,而不应该一时兴起,急功近利地给孩子“吃苦”。她的女儿9岁,平日里可以为家长烤蛋糕,可以收拾房间,擦马桶,整理卫生间。“我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从几岁的时候我们开始有意识对她放手,她主动拿笤帚扫地,我们就让她干,不怕她干不好。这样一来她将劳动视为生活中必备的功课,独立性就渐渐地显现出来了。”
笼子里小鸟何时能放飞?
67岁的陈颂说:“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带着苦乐来的,现在很多孩子的家长本身就没有吃过‘苦头’,你让他的孩子去吃苦,即使有这个意识,也多是嘴上说说,真正付诸实践的很少。”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很多家长都休年假,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长见识、开阔视野,这是对的。但孩子们的想法呢?
一名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告诉记者:“感觉自己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好烦啊!”为什么呢?她说:“暑假了,早打算好要跟同学出去玩的,结果老爸老妈说什么也不准我出去。说什么没必要跟着去玩。最近别人叫我去游乐园,可我每次一提,他们就说,别说什么要跟同学出去玩,不可能的事儿。他们老是不放心这个、不放心那个的。我问急了,他们就说,你们一群小孩出了事咋办?好好待在家里,等我们哪天有空带你出去。好烦啊!同学们都说我没主见。”她很认真地问记者:“请问一只活泼开朗的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是什么感觉?”
这名学生的诉说,让记者想起了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的一段话:“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也许孩子是对的。跟同龄者一起旅游,哪怕是短途。这是成人替代不了的体验。
请家长先放下肩上的书包
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们发现孩子很少自己背书包,多是家长代劳了,甚至连初中生也一样。记者也没能免俗,总担心孩子背书包被压坏了,影响长个,所以一直背到了孩子上六年级。最近做这个教育调查,记者突然醒悟了:我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于是,和妻子商量,想给孩子报个“吃苦夏令营”。可一打听价格,7000元!这不是贵族夏令营嘛,只好作罢。疼爱孩子是父母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我们从来都没去想:小鸟总有一天要飞离父母的怀抱,我们终有一天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翱翔。等他们长大了,再去想就为时已晚了。养尊处优的孩子们能经得起风雨挫折吗?
辽沈二校校长、沈阳市教育专家武佳红的观点是:艰苦教育,首先是“延迟满足”。她说:“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要让他们明白钱都是父母用劳动挣来的。”
专家观点>>>
富的教育不能为吃苦而吃苦
如何让金钱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服务?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国内教研室主任陈苗苗说,我们带孩子外出旅游的时候,为什么全程都要订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为什么不能增加点“家庭教育策划能力”,把普通旅馆跟闪耀的星级酒店穿插着安排起来?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开拓孩子视野,增添家庭生活的乐趣,那么,把一次旅行安排得富有层次,展现出生活的各种生动面貌,不是更能体现家庭旅行的真谛吗?
陈苗苗强调,吃苦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吃过苦的孩子知道苦的味道,了解苦中作乐的真谛,知道从困苦中走出来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会得到怎样的愉悦。现在,“草莓孩子”多,很大程度上是只知道甜味造成的。但,她不赞成刻意去品尝苦,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和有趣的计划,谁愿意去品尝苦的味道呢?即使是“吃苦夏令营”,也是充满儿童娱乐游戏精神的。所以,不能为吃苦而吃苦,还是要理解“富的教育”的方法。
本版稿件由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伏桂明、周贤忠、王远撰写
本版照片由张文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