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104岁老人平淡中活出美好人生(图)

01.11.2017  08:13

  10月27日,104岁的侯德英老人穿着一件红色外套坐在炕上,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老漫子村生活着一位104岁的老人,名字叫侯德英。她16岁流浪到这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后,就再没有离开过,以一种平淡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如今,全家五代70多口人仍然以老人为中心,以老人为荣耀,传承良好家风,过着平淡而舒心的日子。今年,侯德英家庭进入第一届全省文明家庭候选名单,还被推荐为“全国最美家庭”。

  二女儿、二儿子和二儿媳妇、三儿子、大女儿家的外孙女和外孙女婿、三女儿家的重外孙女和玄外孙,一走进侯德英老人的家,就被一种热烈而朴素的亲情所包围。二儿子焦玉环说:“除了家在长春的大哥外,六个子女家家都有代表。

  104岁的侯德英穿着一件红色外套端坐在炕上,在冬日的暖阳下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她手里的苍蝇拍偶尔会挥动一下,但力量控制得非常好,发出的声音十分轻微。

  10月27日,重阳节的前一天,记者来到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老漫子村,走进侯德英老人的家,近距离感受这个普通农家的文明之风,感受这一家人的厚道和宽容。

   新中国成立后过上好日子

  侯德英家所在的居民组,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圩子,从山脚下到大雅河岸边的一片平地,居住着百余户人家。与老儿子一起生活的侯德英,在这里已居住了88年。

  1929年,16岁的侯德英和大多数逃荒的山东人一样,直奔东北。行走到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老漫子村时,侯德英停下了脚步,从小就失去双亲的她自己做主,与大自己12岁的焦德文成了家。

  丈夫给大户人家扛活,每天鸡叫就起来劳作,但从年头干到年尾也常年得借粮过活。不过,对于侯德英来说,这已经比以前强多了,至少不用每天都生活在饥饿里。侯德英先后生了11个孩子,但只活下来3个女儿、3个儿子,另外5个全都夭折了。

  二儿子焦玉环说:“我有一个哥哥,那可真是一个能人,一考试就是第一名,毛笔字写得就像现在卖的对联一样。他12岁那年得了一个现在连乡镇医院都能治好的病,结果没几天就死了。

  日子真正变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焦玉环说:“俺们家在旧社会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新中国成立后不仅盖了房,还有了自己家的地。现在的日子更好了,种地还给补贴。我母亲是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政府给她补助200元,每个月新农保还给发85元。这样的变化,我老母亲感受太深了。每次领钱,她都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好。

   一碗黄豆救下三条命

  老人喜欢钱,每次领钱后都会高兴好几天,但有些钱她却说什么也不收。今年4月,桓仁满族自治县妇联的一位工作人员来家里看望侯德英老人,临走时留下500元钱,侯德英说什么也不收。后来儿媳妇告诉老人,这个钱不是个人拿的,老人才在劝说下接了过来。

  侯德英老人的听力有问题,最近几年,遇到重要的事都要经过二儿媳妇或老儿媳妇翻译,她才能与人正常交流。二儿媳妇迟玉芹对记者解释说:“我老婆婆以为是个人拿的钱,她说她岁数大了,这份礼还不上了,她不想欠人家的,所以就说什么也不收。

  对于婆婆的这种为人之道,迟玉芹非常赞赏,“我婆婆就是这么活的,什么事都想着别人的感受,有什么好吃的总想着给别人,说自己吃了白瞎,办什么事都不占别人的,总是跟我们讲‘浅瓢借,满瓢还’的道理。

  老人不识字,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没进去过,但是她却坚信与人为善的朴素道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偶尔就会有从山东、河南等地来乞讨的人,有过相似经历的侯德英总是热情照顾,有时还把人留在家里住上一宿。二儿子焦玉环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冬天,一个人挑着两个孩子来到村里乞讨,侯德英不仅把人让进家里住了几天,还把家里仅有的一碗黄豆拿出来给三个人吃了。焦玉环说:“我母亲当时就跟我们说,咱们饿一顿不要紧,他们吃了能救命啊。”后来那个人也在桓仁落了脚,他家的那对儿女长大之后,每逢过年或侯德英过生日,都会带着礼品来看望,以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曾经的苦难给了侯德英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性格,教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人和睦相处。在她的影响下,整个家庭都在延续这种与人为善、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家风。焦玉环说:“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这一家人与周围邻居都处得很好。我到别人家去帮工,人家主人还没出发,我就早早到地里了。

   对儿媳妇比对自己的儿女还好

  在老漫子村,侯德英家是出了名的和,出了名的孝,原来6个子女争着抢着对老人好,现在孙子辈的也往前冲。

  外孙女婿孙树楼说:“我老舅妈把我姥照顾得老好了,前几天她去儿子家串门,临走前包的饺子够我姥姥和老舅吃三天的。我大舅妈跟我姥也亲,她都72岁了,春节回来时还跟老太太一个被窝睡觉呢。那感情真是好,自己姑娘都比不了。

  二儿子焦玉环说:“我二儿子去青岛打工,走不到两个月就想他奶了,前几天想得受不了,非要上网跟奶奶视频。我们就把我母亲抱到轮椅上,推到家里有网络的我三姐家。在视频那边,我二儿子看到奶奶就哭了。

  二儿媳妇迟玉芹说:“今年2月,我上长春大儿子那儿去给带孩子。我走的时候,俺婆婆扯着我说舍不得。回来时,又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有一只眼睛现在都瞎了,就是想你哭的。我当时一看,老人都瘦得不像样了。”说这话时,迟玉芹不住地擦眼泪。

  迟玉芹告诉记者,自从她进这个家,就没见侯德英跟3个儿媳妇红过脸,3个儿媳妇之间也没有红过脸,一次都没有。之所以能这么融洽,主要原因就是侯德英对儿媳妇好,是发自内心的好,比对自己的儿子、女儿还好。迟玉芹说:“1978年公公去世后,俺婆婆就领着3个儿子生活,当时结婚俩,但全家都住在一起。1979年,俺们兄弟结婚,家里没有地方住了。那时候,俺大哥还在部队当兵,大嫂领着3个孩子也不能搬出去啊,俺们就搬出去了。后来大哥复员到长春工作,大嫂才带3个孩子去了长春。老太太就跟老儿子一起生活了。这30多年,老太太做的每件事,都是想想这个,想想那个,从来没想过自己。

  老人对儿孙们好,也换来了儿孙们的孝敬。日常生活由三儿子一家照顾,住得近的二儿子负责给老人买零食及看病买药,住在长春的大儿子负责老人的穿戴。至于平时的零花钱,则是孙子、孙女们供着。

  焦玉环说:“我哥的3个孩子都在长春,但他们全家一年回来好几次。过年回来,正月二十五母亲过生日回来,八月十五正好赶上长假还回来。除了这几个重要日子,孙子、孙女们只要想这儿了,马上就回来。前几天我大哥的大女儿想奶奶了,下了班就开车往回来,在家睡了一觉,又起早赶回去上班,一共就在家待了五个半小时,但是不回来看一眼不行。

  对于儿孙们的孝顺,侯德英特别享受,尤其是过年、过生日时,孙子辈的孩子给她钱的时候。“一收就是一万多,她特别高兴,虽然也不花,但是她就是喜欢收很多钱的这种感觉。”二儿子焦玉环知道母亲前半辈子受了太多的苦,是穷怕了。

   百岁寿宴只请客不收礼

  家里有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儿女们都特别高兴。侯德英过百岁生日(民间习俗老人生日过虚岁)时,儿女们还组织了一个盛大的庆祝活动——百岁寿宴。

  二儿子焦玉环说:“决定办百岁寿宴后,我和我三姐从大沟里走到大河沿,整个圩子挨家请。进屋直接就说,全家都来,不用花钱。

  宴席一共25桌,从院里一直摆到院外的大道上。焦玉环说:“因为不收礼,吃的没负担,请的也没负担。有人说,你又不收礼,咱们也不好意思去啊。可是,咱们不立账桌,谁也上不了礼,而且我也跟我母亲说了,不管谁给你钱,你都别要。”在寿宴上,焦玉环上台讲了几句,“我老母亲今年100岁了,虽然耳朵有点背,但是眼神好,记性好。今天老人高兴,给大家表演两个节目。第一个节目表演好记性,从大沟里到大河沿,咱们圩子里只要不是太小的孩子,只要是我母亲曾经见过的,你们就到我母亲那儿问,我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岁数,随便问,肯定对答如流。”结果当场去了3个人,侯德英都准确作答,其中有一个还是焦玉环的大姨姐,住在大雅河对岸,已经有好多年没来老漫子村了,但是刚一上去就被侯德英认出来:“你叫迟玉珍,今年72岁。

  第一个节目表演完了,焦玉环又张罗第二个节目,“我老母亲眼神好到什么程度,她100岁了,但是自己能纫针能做活。”随后,侯德英又表演了纫针,结果只用一下就纫上了。

  寿宴办完后,儿女们又争着抢着去分担宴请的花销。焦玉环说:“请完客一算账,除去自己产的东西,一共花了9000多元,我和我大哥当场就定了,一人一半。我俩分完了,那孩子也不能让我们花啊,我俩也都六七十岁了。最后,俺们俩老的也没拿,就担一个名。俺家是我大儿子拿的钱,我大哥家是他大姑娘拿的钱。他们孩子,谁条件好谁拿,没有人计较。

  在找个机会就办宴席收礼的农村,侯德英老人这场只请客不收礼的百岁寿宴轰动一时,甚至让很多人就此放弃了以为老人祝寿为名的收礼行为。焦玉环说,他还想给母亲再这样过一次生日。

   补记

   好山好水好人家

  侯德英的二儿子焦玉环到县城给母亲买药,正好遇到从村里走出去的一位亲属。这位亲属第一句话就问太姥的身体怎么样?药房的工作人员一听说老人已经104岁,非常感兴趣,焦玉环就把手机拿出来,放了一段母亲日常生活的视频。

  那个工作人员一边看一边感慨,说老漫子村山水好、空气好,并问能不能买村里的房子。

  老漫子村的山水之好,记者还没进村就有感受。因为进村之前先要路过一处景区——大雅河漂流的起点。侧身望去,景区险峰秀水之间,真有塞北桂林之感。进村之后下车问路,两位妇女正在溪水中洗衣服,那个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场景更是让人如入梦境。

  在与侯德英的家人交流时,说到村里的山山水水,他们每句话都带着自豪。

  焦玉环告诉记者,家里用的自来水实际上是山泉水。村里在山上修了一个水坝,把山泉水收集在一起,然后用水管接到各家。山泉水有多凉,在三伏天的时候,你趴在那儿喝水,快点喝能喝第二口,第三口都喝不下去,太凉了,根本喝不下去。

  侯德英的外孙女婿孙树楼说:“在我们村,不仅村民的饮用水是山上的水,灌溉水田也是用山泉水。我家种的大米都被北京人买走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听说我们村用山泉水种水稻的,稻子还没收到家就被他们预订了,10元一公斤全包。

  “在俺们这儿,70来岁的都不算老人,岁数大的,谁家都有。”焦玉环给记者数了一下:“俺们这个小圩子,全村岁数大的都住在这儿,除了我的老母亲,后边还有94岁的、93岁的。我统计过,我们这个小圩子住着不到200人,一个患糖尿病的人都没有,心脑血管病都很少,80岁以上的有7个,平均91岁。

  山区的自然环境给村里人提供了没有污染的空气、没有污染的水,连日常食用的蔬菜瓜果也全都是绿色食品,而且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吵闹,山村的宁静也让人更加平和。从小经历的那些苦难,不仅给了侯德英老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养成了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的习惯,也让老人拥有了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性格。好山好水好习惯,配上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善,侯德英老人在平淡中活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责任编辑:张爽) 作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