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转”出农业新天地
零散的小块土地,开不进大型农机,农业现代化就成了空谈;土地无法集约使用,土地效益上不来,农民的收入就上不来。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举措。
这一次,沈北又走在了前面,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流转试点。2009年,沈北新区就成立了全省首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并出台政策对流转土地的项目方每亩奖励20元,以鼓励土地流转。
截至目前,沈北共流转土地面积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4%。其中,旱田28万亩,流转率60.9%,水田12万亩,流转率72.7%,全省领先。
“三权分置”有序流转
沈北新区按照土地三权分置原则,即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帮助农户自愿规范流转土地。
“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就划清了权益的边界,让土地在合法有序的框架内实现流转,才能促进沈北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利益。”沈北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监管和保护农民,沈北从制度上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提供统一范式合同文本,完善流转台账以及相关档案,并对流转土地双方提供适当的补贴和免费技能培训等服务。
流转土地还姓“农”
土地流转后,不能变成高尔夫球场,不能盖厂房,土地流转必须姓“农”。坚持这个原则,沈北新区严格执行土地分区使用规划,严禁非农化流转,实行“四不能”,即不能暗箱操作、不能一租了之、不能不分产业、不能片面追求一次性出让金,以确保农民的自身权益得到最好保证。
把推动农业现代化做为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沈北新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沈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围绕规模化养殖、绿色有机水稻、现代良种、设施蔬菜花卉、特色苗木水果、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观光等八大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招商。
如今,沈北已经汇聚中粮、中稻、雨润、蒙牛、辉山、伊利、燕京、东亚种业、今日、北源米业(稻梦空间)、锡伯族现代农业示范园、蒲兴禽业等等各类农事企业500余家,在助推沈北新区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的同时,更为沈北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华丽变“三产”
长久以来,农业一直被定位为传统的第一产业。沈北人敏锐地看到,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产生效益。不仅是种粮食,还具有景观性,一年四季都可以与旅游观光结合成服务业。借力土地流转,沈北农业也在实现“华丽转身”,从单一产业向“三产化”转化。
沈北独运产业眼光,把都市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实现了“游中有农,农中有游”的产业融合。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沈北沿现代农业开发区的主交通干线,打造了一条沈北休闲农业观光带,除了有沈阳市民已经熟悉的七星湿地、薰衣草庄园、万亩花海、百亩荷塘、兴隆台稻田画之外,还引进了一系列新项目。
辉山乳业今年将开建全国最大的观光牧场,呈现苜蓿草一望无际、奶牛悠然其间的草原风情,目前土地流转已经基本完成;万亩的特色林果、花卉苗木基地、热带水果种植园等可供游人采摘、观赏;梨花湖休闲度假山庄、农家乐特色休闲村、农业科技博览园即将开建;融入汉、满、锡伯、朝鲜、蒙古族等五种民族文化元素,打造7个民族特色村,形成“北斗七星”民族文化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名片……这条观光带也将成为沈北现代农业崛起的产业带。
“转”出农民幸福生活
土地流转最终要让农民受益。
“种苞米能有几个钱啊?一亩地好年景能赚个一千元,一般时就赚个八九百。”三台子村村民刘志刚告诉记者,“把地租出去,咋算都合适。”
像其他村民一样,刘志刚将家里的30亩地流转给了辉山乳业,签订了15年的流转协议,分4次拿到了36万元土地流转租金。自己又到辉山乳业集团的子公司上班,开拖拉机种青贮玉米,每月工资2700元,转型成了产业工人。据悉,像他这样就近转型农民,仅在辉山开发区就有5万人,占沈北新区农业人口的25%。
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沈北新区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帮扶,很多人新学会了瓦工、水暖等手艺,到市内打工,月收入五六千元很普遍。收入增多,生活改善,很多人到新城子买了房,住了楼。
稳定的土地收益补偿,再加上务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撑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本报记者叶青
编辑: zfw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