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经济中“摆脱贫困”(治理者说)

21.05.2015  11:00
                                                                                    陕西安康市委书记 郭 青
  2011年,我从中央财经办到安康工作不久,一位老同志送给我一本《摆脱贫困》,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思考,为我在安康的发展实践提供了指针。
  陕西安康与福建宁德都属贫困山区,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宁德当年“摆脱贫困”的经验,给人深深启迪。尤其是很多生态经济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完全适用于安康。
  安康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发展不足是安康最大的实际,增加收入是群众最大的愿望。因此,安康既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又要摆脱因守护青山绿水而出现的贫困,这无疑是一个两难问题。
  “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对安康来说,首先要放下守旧、狭隘的观念,那些认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是对立的、加强环境监管就是牺牲本地发展权、追求生态好可能就导致发展慢、百姓穷等思维误区,需要走出来,需要人们不断认识新事物、开辟新境界、激活新优势。
  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生态红利,生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不可持续。借鉴宁德念好“山海经”,安康综合利用山、水、人等基本要素,促进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同步发展,优先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具有资源优势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安康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3%,我们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推动山林经济由种养型向加工市场销售型转变,让一些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变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缔造了立体式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格局。
  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还必须深入研究贫困群体的经济学。“十一五”末,安康仍有贫困人口101万、残疾人24万,我们把这部分群众的脱贫作为重点解决的底线民生和政治责任来抓。通过逐户摸底调查发现,超过60%的贫困人口是因自然灾害和生产条件落后所致。为此,我们把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作为现阶段安康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4年来,搬迁安置9.7万户37万人,相当于转移一个中等县的人口。同时,推行“园区景区带动群众兴业、资金互助鼓励家庭创业、以资代劳促进就近就业”的模式,让12万转移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十二五”以来贫困人口减少了3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起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生态经济是值得依赖的。目前,安康已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发扬“滴水穿石”精神,为群众创造可观的生态和经济福祉,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