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小伙子用“绣花针”缝制锦绣人生(图)

13.05.2015  11:36

  五郡社区里,母子俩的作品开了个展览。

  缝纫机前,母子俩并肩作战。

  在同龄人坐在电脑前一待十几个小时的时候,1979年出生的男子汉小林,选择在缝纫机前一坐12小时。缝纫机、绣布、锦线……这些似乎不该和男人沾边的东西是小林的“亲密战友”——从2007年大学毕业后至今,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小林一直忙活着和退休前是专业绣工的母亲一起,设计机绣作品,脚踩缝纫机完成。

  如今娘俩已合作完成众多大小不等的机绣,并在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五郡社区开了专场展览。其中尺寸最大的长1.4米,宽0.9米,绣工精制,美不胜收。小林说,他要和妈妈一起传承机绣这门“手艺活”。

   大学毕业后玩起“绣花针”

  昨日下午,在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五郡社区,居民们看着摆满一间展览室的机绣作品赞不绝口。这些机绣作品中有风景、有动物、有静物、有人像,个个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山水风景中,群山游船均有倒影,和普通手绣相比,机绣作品质感和厚度更强,效果更为突出。

  这个机绣作品展的作者是一对母子——家住五郡社区的小林和他的妈妈李阿姨。小林是个男子汉,在普通人印象中,绣花和男人本不沾边。“可是我从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拿起了‘绣花针’放不下啦!”小林笑着说。

  小林告诉记者,自己大学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母亲曾是大连刺绣厂专业绣工。“我从小就看母亲绣花绣枕头,对刺绣并不陌生。”小林说,大学毕业后,他觉得母亲的传统机绣工艺虽好,但缺乏现代气息。“于是我开始利用自己所学,把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机绣工艺中,也算新老结合、土洋结合吧。”小林笑着说。

  李阿姨觉得,儿子的加入让她的刺绣活儿有了传承对象。“孩子至今没找女朋友,本来想传给儿媳妇,现在只好传给儿子。”她笑着说。于是,小林教母亲上网查找机绣图案,并手绘图案作为样本,对原来的机绣图样进行“改装”,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而李阿姨则搬出结婚时用工业券购买的缝纫机,手把手教儿子上线、缝纫,在本来空白一片的绣布上绣出一片片锦绣风光。

   母子俩用8年时间搞了个“机绣展”

  从2007年开始,李阿姨和小林母子俩每天忙于机绣。在小林家里记者看到,两台缝纫机并排摆放。“我妈年纪大了,活儿干不长,我每天都要干十几个小时。”小林说,为了专心搞机绣设计制作,他甚至辞职,成了专职的“绣花工”。

  8年时间,母子俩绣出近百幅作品,其中26幅作品被他们精选出来,送到五郡社区做展览。记者看到,这些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山水作品长1.4米,宽0.9米,风光旖旎。五郡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机绣作品引起社区居民的极大兴趣,有人掏钱要买却被婉拒,下一步还将在甘井子区做巡回展览。

   他想和母亲一起传承机绣工艺

  李阿姨觉得,母子俩的“配合绣花”是绝配。“我提供了传统的机绣技术,而儿子则提供了网络时代的新图案内容和新的设计思路,老工艺也能焕发出新生机!”李阿姨说。

  而小林则坦言,看着当年的大学同学如今有的做了设计总监,有的成了广告设计师,起初他也觉得“只识深闺绣花鸟”有点“没出息”。“但是后来接触长了这门工艺,我觉得这里面学问很大!”

  小林说,在南方一些城市,尤其是苏杭一带,机绣仍是被大力弘扬和传承的传统工艺,但在北方,先进些的有电脑刺绣;纯粹的手工刺绣则成了打发闲暇时间的休闲娱乐。 “只有利用缝纫机进行机绣,这门被夹在中间的手工艺才不会消亡。”小林说,他希望能和母亲一起把机绣工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