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鲜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
6月25日,中共大连市委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泽勇、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勇、大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韩广、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邢芳重点介绍大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推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情况。
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张泽勇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
“十三五”时期最好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连市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越来越鲜明。
2020年,大连市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空气质量方面
优良天数达到332天,优良率90.7%,同5年前相比,优良天数增加62天, 综合指数改善32.4%,PM2.5年均浓度从4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 微克/立方米,创下2013年新监测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
水环境质量方面
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5%,无劣Ⅴ类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迈进全国前10%城市行列; 全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9.1%,为面积法统计以来最高值。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
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完成率100%, 污染地块全面得到安全管控利用。
这些数据,印证了大连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变化,也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靓丽的“绿水青山答卷”。
全力打好打赢督察整改
和 污染防治各大攻坚战役
靓丽数据和答卷的背后,是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和蓝天、碧水、净土等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役的艰苦努力和坚定举措。
扛起督察整改政治责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的重大专项督察,大连市将迎接配合督察既作为一次政治体检、生态体检,也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的难得契机, 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 “老大难”问题。
● 2017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2018年“回头看”督察,督察组共交办大连3037件群众信访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 2021年5月结束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督察组交办大连群众信访问题883件,目前已完成整改781件,剩余102件已完成阶段性整改。
两轮三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过程中,大连市通过建立完善高位推动、工作专班、挂图作战、跟踪问效、公开曝光等工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生态环境问题,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认可度逐步提升。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市委、市政府把“蓝天保卫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针对影响空气质量的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因子,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117项举措,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
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大格局。 “十三五”时期,密集出台《大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等20余个政策文件,有效推进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落实。
二是靶向施治,重拳整治PM2.5。 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核电、风能、氢能等新能源重点项目陆续投入建设。强力推进燃煤锅炉整治,累计取缔燃煤小锅炉2015台,保留的383台燃煤锅炉全部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全市清洁取暖比例超过92%。机动车污染控制持续升级,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近7万台。扬尘管控更加精细化,散流体车辆运输、建筑工程施工、裸露地面、道路施工和矿山扬尘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全市裸露地面较2016年净减少3.2万公顷,累计下降84.19%。
三是科学施策,精准治理臭氧污染。 出台“臭氧污染防控二十条”,在完成船舶、家具、印刷和汽修行业598项综合整治项目基础上,继续紧盯石化、化工、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以“一厂一策”方式分三批推动254家企业深度治理,有效降低臭氧浓度。
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
近年来,大连市真金白银投入,相继完成泉水河、春柳河、周水河、周水河北支线、大化明沟以及凌水河等6条城市河道的综合系统治理,不但有效消除了水体黑臭,周边的整体环境也大幅提升。
同时,以前所未有力度整治河流污染。出台了《大连市实施河(库)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县(市)、乡、村四级河长制,层层压实责任,全市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300余条河流全部有了“大管家”。 新建20座、提标改造13座污水处理厂,城镇日污水处理能力从2016年的124.3万吨增加到206.6万吨,提高66.2%,主城区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针对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划、立、治”工作。“划”定保护边界,“立”起警示标志,“治”理环境隐患,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和保护,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一是完成大连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全面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建立优先管控名录。
二是围绕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这一主线,开展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全市7个涉农区市县已全部完成耕地质量划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完成率均为100%。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及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用地为主,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严格监管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活动,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全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连市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成立了由25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建立起责任体系。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大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初稿, 将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加强存量治理、严格控制增量三方面落实达峰措施。
坚决遏制“两高”
重点压减火电、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中能效水平低的项目,坚决遏制石油粗加工、钢铁、水泥等高排放、低附加值项目,严控化石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加快推进“三线一单”落地,将其作为涉“两高”行业政策规划制定和相关项目环境准入的重要依据。
加强存量治理
对已建成的项目,采取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升行业清洁生产和减污降碳水平。对石化、化工、钢铁等企业大力实施提标改造、转型升级,严格执行“三提升一降低”要求(提升空间布局水平、提升产业聚集水平、提升行业技术水平、降低行业排放强度),确保生产工艺、环保治理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
严格控制增量
●制定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五大领域专项行动方案,共同发力,严控新建项目碳排放增量。能源领域压减火力发电运行小时数, 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
●工业领域培育低碳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推进重点工业行业节能与能源升级;
●建筑领域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
● 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推广低碳型交通工具,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农业领域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绿色技术应用水平。
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张勇
坚持生态优先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尽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
一是将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积极引导产业、能源、交通、构筑物等结构、布局优化, 提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森林覆盖率等规划指标,强化碳约束。
二是积极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保护森林、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合理布局都市农业、都市田园,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推动产业用地低碳化,加强产城融合、商住平衡和功能复核,鼓励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三是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将绿色低碳指标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重点内容,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强化专项规划引领
倡导低碳绿色交通
减少城市碳排放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优化运输结构,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降低交通领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城市交通专项规划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完善城市步行交通设施,引导和鼓励广大市民选择“步行+公交或轨道”的出行方式,力争实现绿色低碳交通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绿色交通出行的主体,具有速度快、运量大的特点, 大连已经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达158公里,在建和近期拟建的轨道交通线路约140公里,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出行特点,沿城市客流走廊进一步加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模和直接服务范围,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轨道交通服务。
同时,城市交通规划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步行交通的需求, 通过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步道,结合山体、水体、绿地公园等资源建设独立的健身步道,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 大连城市愿景规划中依托大连城市丰富的山体、河流和海岸线资源,提出规划建设包括沿湾活力绿道、环山运动绿道、滨河慢行绿道、进山休闲绿道在内的“通山达海、串联公园”的城市绿道系统,其中骨干绿道系统不低于300公里,为市民提供休憩、健身和交往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出行载体。
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不断提升森林、湿地、海洋等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及最大的碳库,森林固碳是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海洋、草原、湿地、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上,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系统将科学编制和实施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积极开展生态治理,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大力度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水土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增强森林、草原、湿地、农业用地、海洋等的储碳能力,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大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 韩广
围绕工业节能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工信局主要围绕工业节能,从四个方面入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节能
围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国家级绿色工厂为示范,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实现节能。到目前,全市已有40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利用节能监管促进企业节能
通过节能执法,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促使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挖掘节能潜力,实现企业科学用能。“十三五”期间累计监察重点用能企业348家。
做好节能诊断促进节能。通过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检测,对单位产值或产品综合能耗进行计算、对标等诊断方式,挖掘企业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效果。“十三五”期间累计诊断企业120家,提出节能建议100多条,实现年节能1.5万吨标准煤。
利用法律法规
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
市工信局作为全市淘汰落后产能牵头单位,会同各成员单位一道,建立投诉机制,畅通举报渠道,组织和指导各区市县、先导区,积极开展落后产能摸底排查工作,抓好工作落实。
绿色低碳工作在工业领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依旧面临严峻挑战,要走出一条具有大连特色的转型之路, 需要在“调、减、改、育”四个字上下功夫。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化赋能,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大连制造”竞争力。“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四个方面产业。一是数字产业。二是生命安全产业。三是洁净能源装备产业。四是新材料工业。
“减”就是“减能耗”
推进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双轮驱动”,加强资源循环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5%。
“改”就是“改技术”
推动工业企业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
大力引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邢芳
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大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采取积极措施,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逐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市政府加大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创设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了《大连市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年)》《大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9-2030年)》等规划,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重点任务、预期目标和完成时限,基本构建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有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大连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持续推动人工造礁、科技赋能、品种更新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处,市级海洋牧场4处,所占海域面积24.8万亩, 为渔业基础建设水平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海洋牧场的建设,为让人民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提供了产业保障;海洋牧场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美丽乡村的新名片。
积极修复渔业生态环境
大连增殖放流工作已有近40年的历史,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十三五”期间累计放流各类苗种150亿尾以上,目前已建立起对增殖放流的科学评价体系,增殖放流不仅能补充、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群体,改善种群结构和水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带来生态效益,而且可保障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强化资金政策支持。累计争取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4个,获中央扶持资金1.465亿元,引导养殖场户建设养殖场户粪污处理利用设施2043家,建设设施数量高居全省首位。 截至2020年底,大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
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和农药减量控害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减少化肥施用量,稳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2020年,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14.25万吨,比2015年减少1.92万吨,降幅11.8%。 综合应用理化诱杀、天敌释放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设施蔬菜熊蜂授粉、果园生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20余项, 202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9051吨,比2015年减少3267吨,降幅26.5%。
积极推行农业废弃物回收
和资源化利用
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累计达1980万元,用于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反光膜和农膜的回收和处置,目前大连农用薄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经验作法在全省推广,实效性得到中央生态环境督察组的高度认可。 持续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95.56%,位居全省首位。
持续加强耕地分类管理
耕地分类管理是净土保卫战的重要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1.18万亩,完成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面积400.35亩,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1500亩、建立中轻度污染耕地修复区300亩、严格管控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区400亩, 实现了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全覆盖,经省验收,质量和效果位列全省首位。
积极压减近海捕捞渔船数量
开展了大连市国内海洋捕捞渔民减船工作,市政府先后投入8.03亿元用做渔船的压减,共压减渔船2131艘,压减比例为19%。
目前大连市农业绿色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大连市农业将立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降低农机和渔船化石能源消耗等重点领域,科学实策,持续发力,为推进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编辑制作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
资料:大连市生态环境局 大连市自然资源局 大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
文字:吴耀辉
图片:雪林制图:张欣编辑:秦龙校对:鞠传强 孟颖
【责任编辑: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