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返连——让爱回归

10.10.2016  03:05

大连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新宽回连

捐献经历是一生难忘的光荣

            9月26日,将近10年没有回到大连的杨兴宽再次踏上大连的土地时,深深地呼吸了一口空气,这是他阔别了许久但从未忘记的味道。

                因为参加“2016全国副省级城市红十字工作(大连)交流会”,受大连市红十字会邀请,已经在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供职多年的杨新宽回到大连,和大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大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等人相聚。用他自己的话说:“像回到家里一样”。

                2004年,当时是大连交通大学大一学生的杨新宽成为大连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不久,在中华骨髓库中他与安徽一位大二学生配型成功,在大连市红十字会的协调帮助下,杨新宽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成为大连市造血干细胞的首位捐献者。

      “现在回忆那段经历很难忘,能成为大连首位捐献者,是一份光荣。”杨新宽是一个比较内向腼腆的人,话不多,但聊起当时捐献的事情,他的脸上露出腼腆但不无自豪的笑容:“听说那位受捐者之后恢复得非常不错,虽然没有联系,但偶尔大连红十字会的老师们会告诉我他的近况。

                杨新宽从大连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乌鲁木齐铁路局,成为一名铁路交通员。刚毕业时,他所在的单位位于南疆附近的戈壁滩,工作环境很艰苦。但杨新宽在那里坚持工作了6年,刚刚调回环境稍好的机务段:“捐献的经历不只是帮助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杨新宽说,奉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工作之后,每次填写简历时:“辽宁省大连市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荣誉也会让其他人对他刮目相看。杨新宽说:“那种目光是赞许和肯定,这样的经历也是我受用一生的光荣和财富!


谢谢你,我的兄弟

第27例捐赠者吴浪与受捐者宁建中紧紧相拥

          遵义的医学研究生吴浪、四川的高中教师宁建中,不同地区、不同姓氏,却拥有着相同的血液基因,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便是两年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9月27日,造血干细胞捐赠者与受捐者在大连市红十字会举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晚会”上见面了。受捐者宁建中深深地向捐献者吴浪鞠了一躬,说:“我要感谢吴浪弟弟,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大连红会,是你们不远千里给我送来了造血干细胞。

          2010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吴浪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2013年,四川成都38岁高中老师宁建中患上了白血病,化疗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唯一的希望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013年12月,吴浪突然接到通知,他与一位患者的HLA配型成功,而此时他已经在山东威海实习。在大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意愿时,他毅然决定返回大连做下一步的高分辨检测。2014年5月,吴浪赶回大连,接受了两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成为大连市第2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5月15日、16日,吴浪的造血干细胞送往四川,患者宁建中成功地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从初配到高配,和我丈夫完全相合的全国只有吴浪一个人。一旦他临时改变捐献的决定,我丈夫的命百分之百保不住。 ”宁建中妻子张天群说。目前,宁建中病情有所好转,2015年9月已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学校。而吴浪则继续他的求学之路,现已成为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二的肝胆外科研究生。对于宁建中来说,吴浪不仅是与他流淌相同血液的人,更是使他生命得以延续的“兄弟”。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琳 文/图


■数字

18310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

●为了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血样采集工作网络化,市红十字会在各区市县设立了12个造血干细胞宣传登记、血样采集点,工作网络覆盖全市。

●全市13个采血网点、241个红十字家园设立了宣传点,开展咨询解答、宣传品发放等工作。

●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还被纳入区市县目标考核,区市县每年采集血液样本超过300人份。

●全市13所高校参与了“红十字在行动项目”,其中,大连医科大学先后开展了11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活动,有2872名同学加入中华骨髓库,13人成功捐献。●全市现有1831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有31名志愿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2009年,实现首例向台湾捐献,2016年实现首例跨国捐献。

●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群体荣获“大连市青年文明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连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5人获得国家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2人获得省“雷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