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溺爱儿子甚于女儿 十种溺爱行为你有吗?
你是否觉得男孩不会收拾屋正常?是否每天都帮儿子整理书包?
6岁的男孩上完厕所不会擦屁屁,7岁的男孩不会收拾书包,8岁的男孩穿衣、吃饭、洗漱都是父母包办,9岁的男孩的小书包由父母背……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溺爱现象严重。
调查同时表明,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亲在唱独角戏,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由母亲承担既是母亲又是父亲的角色,会使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而缺乏父亲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提醒家长
10种溺爱行为
让孩子能力低下
1.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不会关心他人。
2.一家人时刻关照他,如过年时,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容易自认为是中心。
3.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必然养成不珍惜、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这种孩子你越央求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还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
6.有的孩子在家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帮助父母减轻负担。这样下去,必然不会是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7.怕摔倒、怕磕碰,孩子有病痛时家长表现得惊慌失措,容易让孩子变懦弱。
8.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容易让孩子变得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孩子一不顺心就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就妥协迁就,最终造成孩子自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
10.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父母教孩子奶奶护,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无是非观念,造成性格扭曲。
-本地案例
卡里有几万
去抢几十元
昨日,沈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的徐秀艳老师,讲述了一个近日她在青少年犯罪庭上接触过的真实案例。
15岁的沈阳男孩小磊(化名)父亲去世早,妈妈出于补偿,对孩子无比溺爱,家里环境又非常好,孩子的卡里零花钱一直保持着几万元。男孩平时就是和朋友打游戏,闲晃,不管做什么错事,妈妈都帮着善后。
当男孩因为抢劫犯罪的时候,妈妈不敢相信地说“不可能啊,他账户里有好几万块钱,怎么能抢那几十块钱呢”。
更让人吃惊的是,妈妈到看守所看孩子的时候,还拿烟给儿子。
徐秀艳老师认为,家长虽然在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但没给予小磊精神上的东西,让孩子非常空虚,导致了现在这样。
-专家说法
对孩子不合理要求
要坚定拒绝
昨日,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王冠博士表示,对孩子要“爱”而不“溺”。孩子说得对的,尽量尊重他的意见;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但要有底线;对不合理的要求,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并且一定要做到。
很多家长对孩子一切全权代劳,对孩子有求必应,还有一些男孩的家长,觉得社会分工不同,男孩子不整理书包、不收拾屋子无所谓。实际上这些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什么都不用孩子做,不是爱的表达,而是剥夺孩子练习的权利,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其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适应社会了。
家长们还经常用物质奖励孩子,比如承诺孩子做件什么事情就奖励一个悠悠球,等因此买了十几个悠悠球后,家长爆发了,不允许买了。实际上孩子没有错,而家长从没告诉孩子底线是什么,没给孩子提供合理的选择。并且养成什么都需要物质刺激鼓励,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