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新动力引领支撑振兴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59次提及创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辽宁代表团中引起热议。
那么,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实现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振兴发展模式,它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动力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破题之举,自然是创新。我省是科技教育大省,普通高等院校有116所,还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创新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包信和代表认为,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显示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就地转化,获得最佳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转化渠道、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包信和代表建议,要建立起专业化、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实现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一体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在以创新为引导的情况下,再经过艰苦的创业,才会有好的结果。”柳长庆代表建议,要加大对自主研发的创新型企业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引导和推广,为新项目、新技术顺利进入市场做好服务。
动力来自于创新体系建设。我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国有企业,要使创新成果变成产业行动,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创造价值,就要最大限度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打通创新通道。
“我们企业在运行中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产,开展技能培训和比赛,不仅使更多的一线工人成为本企业、本行业的技术尖兵,也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徐强代表认为,创新来自一线,创新来自实践,要当创新型工人不做机械型人工,要以把小岗位当作大舞台、小革新当成大事业的气魄,通过刻苦钻研,推进产业升级,做“技术大拿”,为企业创新创效。他建议,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抓紧建立有效管用的激励机制,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动力来自于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创新驱动要做好“人”的文章,我省正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增加收入,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增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良好的制度是事业永续发展的保障,但如果创业扶持政策‘藏在深闺’,则知之者甚少,受惠者更少,直接影响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张素荣代表建议,要继续加大对“双创”的扶持力度,落实好扶持政策,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充分释放创新创业的“倍增效应”,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营造出惜才爱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这一点也很重要。”张素荣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