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乡贤:老人自费为乡亲修两座桥一条路(图)
王继善老人。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摄
中医世家的他曾经是辽南一带的名医,不只是医术高明,穷人来求医问药他分文不收。如今老得看不了病了,看到乡亲们出行难,他又自费给老家修了两座桥。他的愿望是能为出行难的107户乡亲再修一座,可是他自己已经负担不了越来越高的建设费用,正好他偶然遇到了新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老人一下子就跪了下去……
父子相传 困难家庭免费看病
“我今年96岁了。 ”王继善老人缓慢而又吐字清晰地说,他的身体还很硬朗,就是耳朵有些背。
在他家的大门上悬挂着“文明户”的红色匾额,是早在1985年的时候由营口市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家里的墙上挂着的还是一个“文明户”的匾额,两旁是“人大代表”和“劳动模范”的红色绶带,“我68岁的时候入的党”,老人一点点算着日子。
绶带边上则是“进士及第”的一副字。老人祖上是出过进士的,而老人自身也是当地的一位名医。这是一个传统的耕读传家的农村家庭。
因为是中医世家,王继善老人在40岁的时候到辽宁中医学院学医,学成后因为医术精湛,在当地被称为名医。而且老人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村民看病,10元钱以下免费,10元钱以上只收成本费,每逢节日都要免费义诊。遇到没钱的就免费,而且还要给人家路费让他们能回家。
老人的儿子、孙子都是医生,他们也都遵守王继善定下的规矩:有钱治病,没钱也能治病。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只收成本费;对于五保户、敬老院的老人、老荣誉军人看病不收费。他的儿子被中国卫生协会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热心教育 自掏腰包给老师开支
王继善现住在营口盖州芦屯镇,因为这里比较繁华,适合行医,他离开老家线沟村很多年,但他从没忘了家乡。
线沟村临着水库,大坝还是1952年修的。王继善看到大坝年久失修可能产生危险,就自己花钱雇人修补了大坝,给线沟村的乡亲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老人一直非常关心教育事业。“盖平县(今天的盖县)芦屯镇民办中学就是我参与创办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线沟村村里没有钱,所以没办法给民办教师们开支,老师们纷纷要求离职,眼看着学生们就要失学了。王继善老人听说后赶忙赶到了村里,自掏腰包给老师们发了工资,20个人4个月,工资差不多2万元。他后来也从来没跟村里要过这笔钱。
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中考的那一年,一位学生家庭突发变故,父亲的工厂解体,母亲身患重病,需要手术,家里负债累累,这个学生不得不辍学,王继善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出面号召村民为她捐款,凑足了学费。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爱乡念祖 村民自发帮忙
多少年以来,线沟村百来户村民被村外的徐家河洼围裹在中央。村口没有桥,村民但凡进村出村,都得涉水过河才行。
1996年的时候,王继善老人已经77岁了,一直在外行医的他回到了老家线沟村免费为乡亲们看病。由于王继善在当地德高望重,当时的村支书特意来看他和他聊天,说着说着就说起了村民出行难的事。由于这条河,村里产的水果很难运出去。
王继善老人一听,也着急了,看了整个村子的环境之后,决定自掏腰包给乡亲们修桥。老人买来钢筋水泥石头、花钱雇人施工,村里人也都纷纷前来帮忙,搬石头扛水泥干力所能及的活,甚至七八岁的小孩都上阵了。
由于大家伙的帮忙,短短五天,一座钢筋水泥桥蹲在了徐家河洼上,王继善老人说这座桥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就把这两孔桥命名为“爱乡桥”。“我有几个钱,不给我儿子孙子们置产业了,我要为家乡多做点好事。”一年之后,王继善老人又在村里给乡亲们修了一座“念祖桥”。看到乡亲们为瓜果外运发愁,2004年的时候就在线沟村水库边为百姓修起一条运送瓜果的“致富路”。
几年后,线沟村外又建起了一座新桥,“惠民继善桥”,为了修这座桥,年近90的老人“扑通”跪了下去。老人这一跪感动那些起先不愿自己利益受损的乡亲,也为线沟村留住了一位能干的村支书。
老人一跪 感动村支书
“爱乡桥”和“念祖桥”花掉了王继善老人大半的积蓄,当老人想再修一座村口通往公路的桥时,他的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了,而且也有几户村民觉得修桥会让自己有损失,比如柴火垛没地方堆了。
那一天村里有家人办席,年届90高龄的王继善老人遇到了新来的线沟村党支部书记徐克钦。“王老跟我说‘我还想修一座桥,可是实在是没有能力了,求求你帮帮我吧。’结果,谁也没想到的是,王老居然当着那么多乡亲的面跪了下来!”徐克钦说自己当时真的被老人的举动吓坏了,赶紧把老人扶了起来,同时他也非常地感动,“因为老人心里确实装着乡亲们。我当时就告诉老人放心,不管多困难,这座桥我们一定要修。”“老人的行为给我的触动太大了,我一定要帮老人完成这个愿望。第二天我们村委会就商量修桥的事,第三天开始动工。筹资10多万元,现在桥已经修好了,长5米,护坝136米,叫惠民继善桥。”徐克钦说,老人自己后来又送来5000元,“王老说就叫惠民桥,但是我们想王老大公无私地为村里做的事,大家一致决定叫惠民继善桥,希望老人的事迹能够一直流传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村支书放弃企业一心服务村民
盖州市东城办事处线沟村党支部书记徐克钦原本有自己的企业,有运输队,年收入近百万元。正是遇到了王继善老人,他才坚定了干下去的决心。
“刚到村部的时候,连办公室都没有,就12平米还是租的地方。外债欠了70多万,谁看到这种情况不心凉?被村民代表和党员推荐为党支部书记时,我并不想干,除了经济因素,也因为我患有肾病10年,领导4次找我谈话我都拒绝了。但乡亲们对我这么信任,我就感觉自己有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唱高调,领导第五次找我谈话时,问我‘你是不是党员? ’我就答应了。 ”徐克钦说自己现在的年工资是8000来元。
当上村官之后,徐克钦先是垫付10多万元的补偿款,然后又自己掏了腰包给村干部开工资。 “认识了王老之后,每年我都会去看他几次,问他对村里工作有什么意见。 ”后来,徐克钦看到实在是没有精力再继续自己的事业,于是就把生意转让了,一心扑在了村上。
因为老人耳背,和王继善老人交流,基本上都是通过徐克钦翻译,“这是个好干部。 ”老人最后说,“心里装着乡亲的才是好干部。 ”
徐克钦说是老人的行动感动了大家,“修第三座桥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了老人下跪的举动,所以那些原本爱打小算盘的人也降低了要求,惠民继善桥才得以尽早开工。 ”
专家解读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张思宁:乡贤文化是德善的最高境界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乡贤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乡贤在扮演着什么角色时这样解释,乡贤文化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文字记载等多种方式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乡贤文化一直是农村文化的缩影,乡贤本身代表着文化亮点。因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文化特征的就是乡贤。乡贤文化在过去往往是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德、善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传统社会起到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古代礼俗社会,德与善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承载着社会各种不同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
乡贤文化的重要背景就是血缘亲情,这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区域文化的作用。从纵向看乡贤文化既是传统文化,横向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是德与善典型的代表、样板,所以乡贤本身既代表一种文化,也代表一种道德,同时又是一种价值观。乡贤文化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乡贤文化是营造礼俗社会的一个文化氛围,代表善与德的最高境界,指的就是在局部范围内人们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
乡贤文化是以地缘、亲缘、血缘为背景,维系中国熟人社会,传承着传统文化,同时又代表着现代文化,是当下可行的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涵传统文化元素又有现代文化元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接地气的价值观。承载着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又肩负着对于现实的责任。
现在建设一个法治社会,通过一种崇尚由过去从上至下的管理,转换成从下至上的管理,这时乡贤文化就是文化的一个基础,左右着人们的现实行为。规范着社会秩序,引领发挥文化的传承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
乡贤与城市精英的不同在于,城市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而农村却是礼俗社会,是熟人组成的社会。城市精英可以是符号、是榜样,不必是熟人就足以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在农村,他们中间的精英就需要是身边认识的人,而且必须认同他。城市精英可以是单一的方面,而乡贤必须是全面的,要先认同他本人再认可他做的事,仅仅是精神符号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具体行为,而且这种行为要感染周围绝大多数人,产生群体力量,具有凝聚的力量。乡贤这种精英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他们的行为经过人们认可之后,百姓推崇出来的。乡贤通过自身内在的感染力,感召大家,同时行为符合社会推崇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成为乡贤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