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香包奶奶想传年轻人手艺
87岁香包奶奶担心百年后手艺失传
■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陈思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刘莉莉)87岁老人缝制香包20余年,手艺精湛,不图别的,就为一乐。
可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不如从前,老人担心自己百年后手艺就失传了。
如果有年轻人喜欢又有耐心学,她愿意免费教。
87岁老人专业缝制香包20余年
每天早上6点钟,吃过早饭的张文娴老人就坐在床边开始缝制香包。过去的20多年,除了吃饭、睡觉休息,87岁高龄的她几乎所有时间全用来缝制香包。
张文娴从13岁开始跟长辈学绣花,成家后每逢端午节,她就给家人做香包。经过时间的磨炼,她的手艺越来越好。
直到有一天,张文娴看到街上有人卖香包,手工制作比自己的差多了。她才意识到,原来香包是可以卖的。于是,她开始大量地做香包,然后跟老伴拿到外面去卖。
老人说,她退休金2000多元,还有6个子女,做香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挣钱,完全是出于兴趣。尤其是老伴去世后,做香包成了她最重要的消遣。由于做香包做出了名,网友都叫她香包奶奶。
每年制千件手工香包
每年距离端午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文娴就会把要卖的香包缝制好。
这些由属相、水果、葫芦、长剑锁、荷包、绣球、粽子等系列组成的大大小小的香包装满了几个盒子。它们由布匹、绸缎为主要材制,配以亮片、吊穗和珠串,颜色鲜艳,形态各异。尤为让人称赞的是老人那精致的做工。
老人虽然手有微抖,下针却又快又准,针脚均匀。老人说,这些做香包的材料全是由女儿们在五爱市场买来的,每个香包的画案都是她自己设计,简单的香包她一天能做三四件,复杂的三天能做出一件,一年下来能做出上千件。
去年,因为张文娴回了趟老家,香包的数量做得少,以至于到最后卖断货。很多人留下老人的电话,预订香包。
老人的四女儿王玉丽说,让她们记忆最深的是,一位50多岁的女士找到她们,一定要先把100元交给老人当定钱才行。对方打算邮寄给在国外工作的女儿,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老人想免费教年轻人缝制香包
老人有6个子女,大家都不赞成让母亲用太多的时间缝制香包,害怕老人累坏了身体。
四女儿王玉丽说,老人脾气倔,认定的事不听大家劝。她曾尝试强行关灯让母亲休息,老人就是不听。现在,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老花镜从200度配到了400度。每年端午节前,她还要到超市门前去卖,一坐就是一下午,大家担心母亲的身体。
张文娴也表示,这些年因为用眼过多,状况不太好,今年再做一次,明年就不卖了。听女儿和姑爷的话。
“只是儿女们谁也没学会,怕我百年后,这手艺失传了。”张文娴感叹。
王玉丽说,她们姊妹最小的已50多岁了,年轻时忙工作,现在又照顾第三代,没能把张文娴老人的手艺学到手,老人也不止一次地因此而叹息,“如果有年轻人喜欢这些东西,也有耐心学,可以让母亲免费教教她。这也是老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