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资条,是我40年的“大数据”
韩来意展示他收藏的工资条
居家过日子得精打细算,避免入不敷出,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就是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体现在工资条上变化的数字中。
从1978年到2018年这改革开放40年期间,沈阳市民韩来意老人把每张小小的工资条都收集归档。40年来,工资条上的数字翻了几番,韩来意老人一家这个普普通通家庭的生活轨迹也跃然纸上。
四十多年前月入仅56.5元挤12平方米小房条件拮据
20世纪60年代末,韩来意刚结婚,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当时全家人挤在一个8平方米的小房子内。“床不够大怎么办?我就自己拿了块木板接出一块儿。”那时候韩来意刚工作不久,月收入只有30多块钱。
后来到了1973年,韩来意升职了,工资涨到了每月56.5元,单位分了一个12平方米的房子,他就和妻儿搬了进去。“说实话,虽然房子大了点,可条件还是很拮据,全家人挤在一个火炕上,屋子里也没地方放过多的家具。”韩来意说,“那时没钱买家电,我就自己买零件,组装了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后来,韩来意夫妻俩还用攒了三年的钱,托朋友从安徽花15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夫妻俩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70年代时,韩来意的大部分工资交由父母管理,每个月只有3元零用钱,妻子的工资作为两口子日常的开销。尽管当时的条件很艰苦,老伴每个月还是会节衣缩食的省下两三块钱存起来。
改革开放后
通上暖气也买了沙发
真正让韩来意老两口感受到生活变化的是80年代。1982年,韩来意的工资涨到了85元,到了1988年,随着他的升职,工资又涨到了179元,几乎是70年代时的3倍。
1985年,韩来意花400元买了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全家人每天晚上回来都会围在一起看电视,别提多开心了。韩大爷的家庭记录档案写着这样一段话:“这些年居住面积丝毫不变,调炕添床加间壁面积未增。面积虽小,但是一家四口居住在一起觉得很幸福。”从只有一铺炕增加一张双层床,从烧“蜂窝煤”到通上了暖气,从小板凳到折叠沙发。从1973年到1988年15年间,韩来意家5次改变了室内布置。
90年代至今
工资破千元,给儿女买了房
时间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来意一家的生活也因工资收入的提高而越过越红火。1997年,韩来意的工资收入首次突破千元,月入1033.1元,此后每年的工资都会有所增长,直到1998年底退休前,收入达到了1062.50元。退休后,韩来意的养老金也逐年增长,从最初的885.2元,到2018年已经涨到了每月3369元。
1995年,回迁后的韩来意一家人住上了77平方米三居室的新楼房,当年3月还买了洗衣机。此后,2000年3月购买了燃气灶,2001年购买了21寸彩色电视机,2003年,购买了一台微波炉,2006年购买了笔记本电脑……韩来意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在3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都成为现实。
2003年,韩来意花了9万多元,给女儿买了一套57平方米的房子,2009年又花了27万元给儿子买了一套84平方米的商品房。
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生活幸福,而韩来意老两口也享受着退休后的闲适生活。“从以前每月攒钱二三元钱都费劲,到如今住上了3居室的房子,生活每天都在变,越变越红火,但不变的是我们老两口依然热爱生活!”韩来意说。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唐心萌
摄影记者聂焱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