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六大举措”

14.10.2015  17:04

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快和谐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在共建过程中,沈阳市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拘形式,强调只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帮助农村和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各类共建形式都可以尝试。通过具体活动内容建设,加快城乡要素流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典型引路,共建宜居乡村

按照省、市关于宜居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的工作部署,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生活环境生态化的建设目标,使城乡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每个城区帮助结对共建单位每年创建省级宜居示范村10个,实现村内道路高标准硬化、主要区域路灯亮化、给排水设施齐全畅通等建设目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宜居乡村建设样板。二是结合共建单位城镇建设发展实际,每个城区在共建地区每年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1-2个,切实提高共建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三是每个城区对口帮扶共建地区新城新市镇1个,在水、电、路、气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共同打造结对共建示范镇样板。

二、集聚优势产业,共推产业发展

充分结合共建地区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切实发挥城区在科技、人才、资金和产业等方面优势,按照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技术创新能力要有新提高、产业发展要有新成效、质量效益要有新提升的要求,合力打造经济发展共同体。一是共建1个产业园区。按照“园区共建、统一招商、产销分设、成果共享”等方式,结合现有产业优势,城区每年向一市三县转移或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个,共同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形成设计、销售在城区,生产、加工在县域的城乡互动产业格局。二是支持城区与县(市)开展“农超对接”、“农商对接”等经济活动,提供农副产品展销平台,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每个城区在大型农产品超市设置精品专柜10个。三是结合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扶贫意向的民营企业,开展“一企一村”定向帮扶活动,以村企共建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捐资助学,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每个城区对接贫困村10个。

三、搭建发展平台,共用人才资源

根据共建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需要,以个人愿望和现实需求为基础,建立健全共建双方的人才交流和培养机制,促进城乡管理、科技和服务等方面人才双向流动,为县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是根据一市三县人才需求计划,每个城区选派3-5名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到县域委办局挂职,传播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支持和引导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志愿者到县域服务,每个城区每年服务人数不少于100人次。二是鼓励一市三县中青年干部到中心城区学习锻炼,每个县(市)科级挂职人数不少于5名,促进城乡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三是利用沈阳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培训中心为一市三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每个城区每年培养人数不少于100人。

四、注重资源整合,共促社会发展

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城乡社会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社会化服务,进一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方面差距,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一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鼓励城乡教师交流,每个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授课,每个县(市)每年选派1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习交流;鼓励优质教育集团到县域地区共同合作办学,切实提高县域教学水平。二是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城乡医院“一对一”结对共建工作机制,鼓励城区三甲医院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每个城区每年代培医务人员不少于120人。三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每个城区每年为共建单位安排“科技共建”项目20个,推进县域企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五、拓宽资金渠道,共享要素保障

强化要素保障,关键是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要坚持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激活民资多管齐下,多条腿走路,拓宽共建地区资金来源渠道。一是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为一市三县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地区三次产业发展。二是强化结对共建活动资金保障,每个城区每年对口帮扶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实现结对共建活动预期目标。三是强化要素支持政策,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用地预审,优先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安排,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按期投产。

六、培育新型农民,共筑文化繁荣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极积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一是每个城区每年帮扶对口县(市)共建标准文化站10个、农家书屋10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10个,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每个城区每年开展“文化大篷车”等文化下乡活动2-3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三是充分挖掘一市三县辽金文化、满清文化、锡伯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乡村旅游,每个城区扶持共建单位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业项目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