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沈河区示范区建设举措新成果实

14.04.2017  11:42

  沈阳市沈河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坚持以“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服务均等化、活动品牌化、机制长效化”为目标,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示范区东部组72项创建标准中,各项指标达标率100%,优秀率95.7%。国家验收专家组给予这样评价:沈河示范区创建,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做法和经验。

   探索“三模式”  举措创新

  省市区三级联动模式。探索建立“沈河申报、沈阳创建、省里支持”模式,得到文化部充分肯定。省市部门高度关注,成立专家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现场调研指导、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形成创建工作合力。

  多元共建共享模式。针对文化资源“孤岛”现象,建立四类共建共享模式:公建民助与民建公助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企业赞助、社团参与、多元平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打造基地、活动引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政府购买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模式。目前,沈河区已与省市所属单位建立文化资源联盟体25个、区级共建共享基地20个、街道社区基地122个。

  塑造特色品牌模式。成立沈河区社区学院。倡导“大文化”理念,在全市率先成立沈河区社区学院和15个街道社区分院,面向群众免费开设20余门艺术课程;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将老旧小区改造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了以多福社区“福文化”为代表的12个特色文化社区;深化“艺术指导员进社区”特色品牌内涵,形成了“艺术指导员人员构成多元化、业务培训特色化、服务项目菜单化、队伍管理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实现“三加强”成效显著

  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为目标,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有效加强。加强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文化活动站为支撑,以社区活动室为基础,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区级层面,自筹资金,全面启动了占地近10万平方米,投资近9亿元,集图书馆、文化馆等功能于一体的沈河区文体中心建设,预计2017年底交付使用。在新的文体中心建成之前,将区文化馆从原文图大楼迁到原教育学院,打造了建筑面积6200多平方米的区文化馆新馆;将原文图大楼全部作为区图书馆,图书馆面积由原来的3000多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投资3500万元,将闲置多年的沈河区工人俱乐部改造成5500平方米的“百姓大舞台”,拓宽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渠道。在街道社区层面,打造了五里河等9个规模超千平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构建了“十分钟文体活动圈”;打造了满族特色文化广场、和悦主题文化广场、保利“幸福方舟”等10处主题文化广场。对区内3处大型公园进行改造升级并赋予文化主题,提升了公园文化内涵。经过两年多创建实践,文化设施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区级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由原来6000多平方米扩大至40000多平方米;街道层面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由原来36000多平方米扩大到70000多平方米,文化硬件设施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验收标准。全区15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总面积1.2万平方米,平均807平方米;111个社区文体活动室总面积5.5万平方米,平均495平方米;社区图书室总面积5563平方米,平均50多平方米。

  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加强。以区域特色和民间文化为依托,坚持“按需提供、流动服务、免费开放”原则,全力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传统文化活动品牌。2014年春节期间,在皇城中街地区举办了阔别沈城10年的盛京城灯会庙会,参与人数累计达400万人次,仅元宵节当天就达150万人次;打造流动服务文化品牌。安排专门文化流动服务车,为群众提供图书配送和电影放映等惠民服务;打造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根据回族、满族同胞聚集特点,建立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展示基地。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打造艺术节文化活动品牌。连续举办17届文化艺术节和7届“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今年举办了中街旅游购物节暨第十七届艺术节、沈河区第十届全民运动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大型文体活动,给沈城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目标,各项保障能力建设有效加强。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原则,加强组织、制度、经费、人才、技术和宣传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推进。与省市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省文化厅成立专家组,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形成了创建工作合力,使公共文化资源发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完善了体制机制。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组建“创建办”,负责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制定了创建规划、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强化了文化建设投入。省市区累计投入12.3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投入3.1亿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9.2亿元;区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均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2014和2015年区公共文化服务支出为5572万元和8785万元,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1.8%和3.5%,分别高于全省1.27和3.03个百分点;加强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各类文化活动团队达400余支,影响带动文化人群达20万。为全区15个街道111社区分别配备1名以上文化专干,街道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人数达156人;全面推进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成了沈河区文化信息平台、文化门户网站、文化馆和图书馆网站、图书馆总分馆集成管理系统和社区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区图书馆和街道社区分馆资源共享与通借通还(全区111个社区电子阅览室,可阅读7000多种电子期刊和图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引导,国家和地方各类媒体宣传报道261次。

   确保“三提升”  巩固成果

  抓好制度设计,巩固长效运行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更名“创建办”为“工作办”常设机构,统筹全区公共文化建设。深化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健全公共文化资源与供给评估机制,确保各项保障工作常规、常态、长效化推进。抓好网络建设,巩固共建共享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水平。持续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数字化建设,增加文化体验式服务。不断拓展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渠道,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项目管理上找突破、求创新。建设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引入文化、体育、医疗、健康、养生等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抓好服务供给,巩固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能力和水平。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和普惠性,依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搭建多样化文化服务、展示和交流平台,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提升公共文化惠民水平。继续塑造一批更有影响力、更有推广价值、更有传播意义的文化品牌,确保沈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公共文化处  沈阳市文广局)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
这个周末可来沈阳市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
  辽沈晚报记者朱柏玲报道 在这个周末,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