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间 辽河水承载多少财富与生计
明朝:辽河水道主要用于军运
明朝供给辽东的军需,主要靠两个基地,粮米主要来自江南的太仓,布匹、棉花主要来自山东登、莱地区。这两条航线抵达辽东地区后,一部分在旅顺上岸,供给辽南地区的驻军(金、复等地),一部分继续北上,进入辽河,在三岔河码头停泊(辽河、浑河、太子河会合处),然后再换成当地帆船北行。
由于开原是辽北重镇,驻军众多,所以运送军需的船只直抵开原附近的老米湾(今开原丈沟子村)。辽河口至老米湾的距离当在七八百里,顺风航行也要八九天,逆风则要半月以上,来往的船只傍晚都要停船休息,这样地处辽河中段的沈阳地区的村镇,如新民辽滨塔、沈北新区的石佛寺等处,自然成为船只进出和停靠的码头。石佛古寺始建于北魏,城是辽代双州,塔为辽塔,明初这里有烽火台,是有名的十方寺边堡,雄居辽河左岸,镇守河边的渡口,难能可贵的是古城遗址现在尚存,据此可知,明初这座古城临岸处正是辽河码头。
明初辽河军运规模很大,航船往往“动计数千艘”,后由于屯田成功,辽东驻军粮米丰年自给有余,可以支援内地,但棉花作物等当时辽东不能种植,所以还要靠山东运送,这样辽河水运又持续一段时间。
清初:康熙擘画“松辽联运”
清朝康熙年间实现了辽河与松花江(包括其支流伊通河)、黑龙江联运,史称松辽联运。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解决东北黑龙江地区沙俄入侵问题。部队在雅克萨要与侵略者决战,必须有后勤保障,当时黑龙江地广人稀,尚属以狩猎为主的地区,部队粮饷只能靠辽东提供,康熙想到了通过辽河、松花江联运的办法,为此康熙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辽河与松花江并不直接相通,清代辽河(东辽河)上游的等色屯(亦邓子村,今吉林省公主岭巿秦家屯戥子村),距松花江支流易屯河(今伊通河)的易屯门(今长春新立城水库)约百里,如能解决这百里旱路的运输问题,就能实现辽河、松花江、黑龙江的联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东巡盛京祭祖,了解辽东山川形势。第二年三月责令大学士及户、工部等负责“松辽联运”事宜,同时又派盛京刑部侍郎噶尔图测试了辽河的水深,确定了辽河航船长为三丈、宽为一丈的规格,这样的船每艘可载粮60石,共准备了100艘航船。吉林方面也测试了伊通河(松花江支流)的水深,确定伊通河航船为三丈五尺,载重及船只数量同于辽河船。松花江水量充沛,所以安排载重200石的大船8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