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以产促城探索新型城镇化
2014年,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全市旧村改造进展最快的一个区。知识城三大安置区相继竣工,笔岗村等7个旧村改造获批,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标志着广州开发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如何抓住城镇化机遇,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广州开发区以产促城、以城带乡,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
村民“上楼进城”软硬件都要城市化
“街坊中心”是社区委员会的加强版。作为社区商业、政务和社区服务的综合体,更强调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街坊中心”不仅有生活购物、娱乐休闲,还能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托管老人和小孩,企业还能在这里找到商务配套服务。
经过两年多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安置区一期项目正式交付使用。今年9月,中安置区一期住房全部分配完毕。
中新广州知识城先安置后拆迁。现已相继建成南、中、北三大安置区,用于安置九龙镇被征地村民。包括刘婆婆在内的1000多位村民,今年将在新家过新年。
村民走出祖屋上楼房,只是城镇化的“面子”,真正的“里子”是让村民享受城市化的公共服务,过上现代生活。知识城未来规划人口将达到50万,这么多人的教育、医疗、餐饮、商业等公共服务问题如何解决?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广州开发区将在知识城建设“街坊中心”。
由广州开发区社工委和社区局制定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街坊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经管委会同意并印发实施。按照《意见》,知识城将按照每6000—8000户的规模(约2万-3万人),配套建设一个“街坊中心”,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今后,知识城居民在小区一公里之内,可享受到“街坊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
据了解,“街坊中心”是社区委员会的加强版。作为社区商业、政务和社区服务的综合体,更强调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街坊中心”不仅有生活购物、娱乐休闲,还能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托管老人和小孩,企业还能在这里找到商务配套服务。
除了生活便利化,广州开发区还在新社区探索管理智能化。今年11月,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相关机构签订意向书,将在凤山花园推广综合市镇维护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种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基于IT系统和业务流程重组,在新加坡超过20个现代城镇广泛使用。不久,该系统将在凤山花园运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服务水平。试点项目计划于2015年2月启动。
地铁、学校、医院开发区居民三大喜
“以前觉得开发区环境很好,但是没法住下来。”海归创业者李敏(化名)2006年回国创业。科学城交通、商业、教育等公共配套的缺失,却让他觉得居住不便,每天只好开车往返于珠江新城和科学城,随着万达绿地等商业综合体进驻,教育、医疗短板逐渐补齐,李敏也考虑搬到科学城就近居住。
广州开发区依托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广州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但另一方面,年轻的广州开发区同样面临着城市化的难题。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每年平均投入约100亿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但是受制于历史因素,产城分割仍比较明显,大型居住小区不多、人气不足,商业网点不足,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地铁、轻轨、主干路网的建设和公交服务有待完善,居民往返中心城区耗时较长。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以产促城”,把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升级融合起来,向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演进。
今年以来,最让广州开发区居民兴奋的三个关键词是:地铁、学校、医院。
地铁六号线二期、知识城支线、二十一号线开工建设,其中六号线二期、二十一号线将于2017年开通,使广州开发区全面融入广州半小时生活圈。
北师大中学、小学、幼儿园将落户长岭居,广州市二中、玉岩中学落户广州开发区,补上了开发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广州东部首家三甲医院中山大学岭南医院入驻开发区,每个街道都有一所综合医院,每个村都有卫生站,开发区居民看病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市区了。
“以前觉得开发区环境很好,但是没法住下来。”海归创业者李敏(化名)2006年回国创业,公司设在广州科学城。尽管他很喜欢科学城的环境,但交通、商业、教育等公共配套的缺失,却让他觉得居住不便,每天只好开车往返于珠江新城和科学城,路上要花大半个小时。但随着万达绿地等商业综合体进驻,教育医疗短板逐渐补齐,李敏也考虑搬到科学城就近居住。
产城一体产城相融做新型城镇化引领者
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给广州开发区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这里有人、有产、有生态,要按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坚持‘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促进生产区与生活区相融合,促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城市则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依托。只有产城融为一体,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
广州开发区政研室主任陈永品指出,开发区的城市化主要有三种路径:产业驱动模式、新城驱动模式和房地产驱动模式。很显然,广州开发区的城市化是建立在产业园区基础上的。开发区建立在以产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基础上,有较强的产业支撑能力,依此聚集大量就业人群和海外归来的高端人才,完全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
陈永品认为,广州开发区引领新型城镇化有五大优势,包括:产业支撑较强、规划科学完善、城乡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优美、创新活力充裕。“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有产业基础,否则很容易变成房地产造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给广州开发区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这里有人、有产、有生态,要按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坚持‘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促进生产区与生活区相融合,促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开发区有条件在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领者。”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萝岗和黄埔并区,给未来新型城镇化探索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广州开发区城市化四阶段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今年是广州开发区成立30周年。30年,对于广州东部的这片土地来说,无疑是一次城市化的洗礼。
第一阶段:综合产业区
以西区为代表,自1984年至1994年,初步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园。当时开发区产业形态以工业为主,同时有少量的服务业,包括商贸业、房地产业。
1985年,广州开发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夏港大道(现开发大道)开工建设。时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缪恩禄曾经在一个参考资料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修路应当至少二十年不落后。为了“二十年不落后”这个理念,夏港大道设计的路面宽度是60米。是当时全广州最宽的道路,建好后号称“广州第一路”。
当年,港商来到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的开发区,看到这条气派的马路,知道这里将来有“大名堂”,于是投资接踵而至。但这条“广州第一路”也曾引来“浪费土地,增大建设成本”的批评,不过,后来这些都已成为笑谈。
广州开发区从诞生之初城市化理念就很超前,夏港大道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第二阶段:现代工业园
以东区、永和区为代表,时间大致为1994年至2004年。主要是西区的延伸,开发建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摆项目,发展制造业。
自1984年底奠基以来,广州开发区发展迅速,土地紧张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用地紧缺问题,开发区提出了“换地”建议。1992年5月19日,国务院特区办等部委批复同意广州开发区在不增加面积的前提下调换部分土地,把广深铁路以南、笔岗村以东、广深公路以北、沧头村以西的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入开发区,东区由此而来。
东区实现了当年筹办、当年开发、当年引进项目、当年有项目投产,以超常速度拉开了建设大幕。如今,依托东区设立的东区街道常住人口超过10万,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近1500亿元。
第三阶段:现代科技园
以广州科学城为代表,从2002年到2012年,广州开发区借鉴国际经验,完全按照科技园的建设模式打造科学城。
1998年12月28日,广州科学城奠基。这片崭新的园区不再像当年开发西区那样把所有的小山推平,而是最大程度保留自然地貌。一座座小山丘环抱着孵化器、科研企业总部,正是这样的环境让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系研究室主任张必良教授决定辞去教职回国创业。张必良说:“我感觉这个地方真好,那么多山,很安静,到处都是绿色。”
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基础上,整合周边农村地区,设立萝岗区,管辖面积393.22平方公里。开发区从早期单一经济功能区向以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转变,从工业区变成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新城区。
第四阶段:生态新城
2010年,广东与新加坡合作的战略性标志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大道奠基。
未来的广州开发区将变成什么样?从知识城能看到一些端倪:全长40余公里的共同管沟纵贯知识城,知识城将看不到电线、沙井盖,路面也不再被“开膛破肚”;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萝岗区将在知识城建设“街坊中心”,居民出门一公里之内就可能在“街坊中心”吃饭、购物、看病、打球……
广州开发区30年发展历程,清晰地烙印着城镇化探索的脚步。昔日广州的“西伯利亚”,今天不仅是工业强区、高新产业发展集聚区,也是宜居宜业、生态和谐、城乡一体的山水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