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者渴望家庭哪怕家人骂两句
张蕾是在2015年成为一名戒毒所民警的,工作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她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张仲威是新生大队的副大队长,她已经工作了七年的时间。吸毒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青年人将自己的青春和最美好的时光,沉溺于毒品里,这样的现实让张仲威感到惋惜。 小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离开戒毒所了,她说,她还想继续自己的学业,想要回家之后跟父亲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本版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于海涛 摄 一周的时间,辽沈晚报记者在辽宁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和辽宁省马三家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采访。在对十多名正在强制戒毒的人员和十多名戒毒所民警的采访中,这些人员有强烈的被认同感、被尊重感,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内心都有强烈的愿望,渴求最终能远离毒品。
他们渴求远离毒品的原因是什么?是重新能够回归家庭,是能够重新被这个社会所接受,是想再次获得新生。
记者采访的女戒毒所民警:“他们对家庭的渴望真的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只要家人来,哪怕是骂两句,他们都会觉得,这个家还在管我,这个家没有放弃我。”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在为期一周对戒毒人员的采访中,这些人向记者敞开心扉,从如何沾染上毒品,最终和家人闹翻,然后被抓获,最终被强制戒毒。
每一步的心路历程,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其中一位戒毒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人怕走进强制戒毒所,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只有这里才能拯救我们。”
戒毒所女警张蕾:
把戒毒人员当成自己的家人
张蕾是在2015年成为一名戒毒所民警的,工作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她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除了成为一名戒毒所民警之外,张蕾可以找到相对更加轻松的工作,但她还是选择成为戒毒所民警。
“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成为了大学老师,知道我成为一名戒毒所民警,大家也挺诧异的。”张蕾说,从现实来说,当警察有编制,比较体面,从另一方面说,为在戒毒所接触的人心理状态负责,她能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张蕾说,直到现在,她也在做一些关于专业和现实工作上的研究,而且已经有几篇论文发表。
近两年的工作对于张蕾而言,学会更多的是如何去应对。张蕾告诉记者:“要把这些戒毒人员当成自己的家人,尊重他们,挖掘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
张蕾在戒毒所的工作也比较特殊,他们属于戒毒所的第一环节,接收新的人员要在张蕾所在大队接受教育。
张蕾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她和戒毒人员身上的事情。
刚刚参加工作的张蕾接到了第一个她负责的戒毒人员,这名女子47岁,而她已经有20年的吸毒史,“身上有很多文身,甚至脸上都有……”
张蕾说,她刚刚参加工作,吸毒人员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群体,她甚至感觉害怕,却也没有任何办法。
刚刚开始的几天,张蕾每天和她的谈话,都是张蕾哭着跑出去,算是结束。
张蕾逐渐了解了这名女子的身世,这名女子来自外省,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嫁人,随后还生下两个孩子,在不到20岁的时候,这名女子被人拐卖,成为一名“失足妇女”。
在“同行”和“客人”的唆使下,这名女子开始吸毒并成瘾,一吸就是二十年。
不按时间洗漱、上厕所,甚至不叠被子,在和张蕾谈话的过程中,要么不说话,要么就是一通瞎说。
大队长告诉张蕾,看看能不能联系上她的家人,让家人来看看她。
张蕾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最终联系上她在黑龙江的姑姑,还给她写去一封信。
看过信之后,张蕾感觉她脸上有笑容了,能在走廊和张蕾主动打招呼,甚至有几次主动找到张蕾和大队长聊天。
她的情况出现好转,可就在这个时候,她却病了。
因为急性阑尾炎,她在医院接受手术,张蕾和另外两名民警日夜守候在她的病床前。“她在昏迷的时候应该能感觉到我们在陪着他,还主动握了一下我们的手。”
“我们当时在旁边就是照顾她,直到她能下床走路。”张蕾说,大概过了一周,她出院了。
回到戒毒所,她找到张蕾和大队长,一下子就跪到地上:“我都快50岁的人了,分不清好赖人,干的都是混蛋事儿,我太对不起你们了……”
张蕾说,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她的思想能发生变化,是因为她看到我们都在帮她,我们谁也没有放弃,我们甚至还帮她找到了家人。
最终,这名女子成为戒毒所最配合民警工作的戒毒人员,在不久前,她已经离开戒毒所,在临走的时候,她对张蕾说:“我肯定会回来看你们的,但是绝对不会因为吸毒再回到这个地方。”
戒毒所女警张仲威:
戒毒人员更需要家庭的关爱
张仲威是新生大队的副大队长,她已经工作了七年。吸毒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青年人将自己的青春和最美好的时光,沉溺于毒品里,这样的现实让张仲威感到惋惜。
一个年轻人的经历,让张仲威感觉到,戒毒不仅仅是强制戒毒所的工作,也更是一个家庭的责任。
之前,女子戒毒所来了一名20多岁的年轻女子,在见了第一面之后,张仲威就判断,这个女孩吸毒时间应该很长,因为这名女孩已经出现神志不清、反应慢的特点。
这个女孩的性格怪异,从来不与其他人在一起,在谈话中,她很明确的告诉张仲威:“我不愿和别人一起待着,反正他们也都瞧不起我……”不仅如此,这名女孩在进入戒毒所后不久,竟然开始偷东西,别人放在脸盆里的牙膏、洗面奶她全拿走,同宿舍的人购买的小零食,她也偷走了。
事情很快就败露了,可是她却并没当回事:“咋的了,我没钱买,我就拿她们的。”
张仲威对女孩的经历开始调查,女孩吸毒之后,被派出所抓住过两次,随后被强制戒毒,在第一次被抓的时候,女孩被行政拘留,父母感到失望,但也没有放弃。
很快,第二次被抓,女孩的父母甚至没有到派出所看看即将再次被拘留的女儿,这次被送来强制戒毒,家里的态度也是一样。
在女孩一些亲属处,张仲威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甚至已经说出:“就当没生过这个孩子……”
几次吸毒被抓的经历,让家人对孩子已经彻底失去信心,甚至绝望。“这么让人操心的孩子,父母伤心了,不管了,我们也说不出什么,但是,这孩子还得戒毒,要是家人不支持,孩子戒毒的动力从哪来呢?”
辽宁省马三家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新生大队的民警开始轮番找女孩的父母:“一开始,一听说是戒毒所的人,电话直接就挂了。”
无奈之下,全队人员轮番打,最终,戒毒所女警的诚意感动了孩子的父母,在探视时间,女孩的父母来看望她。
刚刚看到走进探视房间的女孩,父亲的愤怒再次爆发:“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事,你还让我们老两口活不了?……”
面对父亲的指责,女孩放声痛哭:“爸妈,你们骂我吧,打我吧,我对不起你们……”在父母离开戒毒所的时候,母亲对女孩说:“好好在这戒毒,啥时把毒戒了,啥时候回家,爸妈不能不管你。”
戒毒人员:
因为一口毒品和毒贩在一起
小琴是大连某大学的大三学生,小琴告诉记者,自己以前虽然说不上是校花,但长得也挺漂亮。但是坐在记者对面的小琴,脸上黯然无光,与年龄并不相称的黑斑,在脸上和手臂上随处可见。
在小琴强制戒毒之前,她把自己吸毒的原因归罪于继母,她在和继母争吵之后,愤然离家,随后第一次接触毒品。之前,她认为,她沾染毒品的原因就是继母对她的态度。
现在,小琴还有一个月就要回家了,也想明白了:“怪谁都没有用,就是自己不该交那样的朋友,自己也不应该碰毒品。”
小琴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在一次与继母争吵之后,小琴离家出走,她借宿到一个同学家,这个同学吸毒。
小琴告诉记者:“我也知道她吸毒,但是我就没想到这玩意儿这么厉害,也没想到自己会染上毒瘾。”
在这个同学家住的第一个晚上,小琴第一次接触到了毒品,没经受住同学的诱惑,小琴“整”了两口,随后,小琴就觉得脑袋发晕、恶心、昏昏沉沉。
就这样,小琴第一次吸毒后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三天之后,小琴的同学带着她,去见了一帮朋友,而这帮朋友中绝大多数都是吸毒人员。
在进入这个圈子之后,小琴彻底放纵了。随后,小琴在没有和学校打任何招呼的情况下,直接离校了。
第一次吸毒半年后,小琴觉得自己离不开毒品了,有的时候会没有精神,从骨头缝里发出的一种疼痛感经常让她痛不欲生。
小琴的心里明白,自己这是上瘾了……
可那个时候,小琴并没有想到如何戒毒,而是想办法再给自己“弄一口”。
一个男人出现了,他是一个毒贩,能够给小琴提供毒品,而代价是,小琴要和他“在一起”。
小琴和毒贩“在一起”之后,小琴得到了能让自己满足的毒品。“他能给我毒品,他干啥我都得忍受。”
随着吸食的分量不断增加,小琴明显感到自己身体的变化,瘦得已经不成人形,脸上和身上已经开始出现黑斑,本该是一个青春洋溢的美少女,可却呈现出老态龙钟的疲惫像。
因为吸毒,小琴两次被行政拘留,小琴的父亲到看守所看她的时候,父女二人每次都是以争吵结束谈话。
“我就是想让他知道,他怎么不问问我为什么吸毒?从我离开家之后,他管过我吗?他真的够格当一个父亲吗?”
在一年多以前,小琴和毒贩男友在吸毒的时候,被民警抓获,小琴被强制戒毒。
面对记者的采访,小琴告诉记者,父亲来看望过她,她对父亲也没有记恨,“吸毒的时候脑袋不转弯,而且特别极端。”
小琴还有一个月就要离开戒毒所了,她说,她还想继续自己的学业,想要回家之后跟父亲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她还说,“我想真正戒毒,就必须离开自己之前认识的那些人,这样我才能真正戒毒。”
被记者问到对戒毒所的感受时,小琴说:“很多人怕走进强制戒毒所,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里才能拯救我们这样的人。”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于海涛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