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手工加工培训开启残疾人“居家就业”新模式

20.11.2015  14:50

图为手工老师正在为残疾人演示纫针技巧

      11月17日,丹东市残联培训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来自市内三区的20名残疾人,在手工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针一线学习缝制拖鞋等布艺产品。

  今年50岁的马春霞来自振兴区,她十几岁的时候因为一场病导致双腿瘫痪,此后便与轮椅为伴。几年前,她参加过市残联举办的手工编织培训班,编织的作品还在省里获过奖。“不过,说实话,编织的作品再好因为没有固定的销路,收入也不稳定,”马春霞说,“这次我听说市残联举办手工加工培训班,企业不仅给我们培训,而且还提供所有材料,以后他们还能够上门收货,对于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残疾人来说,能在家里做点东西,赚点钱贴补家用,真是再好不过了。”马春霞的母亲也陪她一起来参加培训。“我来跟她一起学习,如果她回家忘了技巧了,我还能帮她回忆回忆。”马春霞的母亲乐呵呵地说。

  残疾人就业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难题”,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今天,残疾人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的就业面和就业形式,市残联积极探索残疾人“居家就业”的新模式——免费培训、厂家供料、上门收购,让那些出门不便的残疾人能够居家就业。姚家柏说,本次手工加工培训班残疾人报名非常踊跃,他们从中筛选了20名生活较困难的残疾人参加了第一期培训。

  为残疾人进行培训的手工老师介绍说,手工缝制拖鞋的技巧并不难,包括纫针、缝合技巧等,残疾人每次培训2—3个小时,连续培训3次之后,一般就可以成手。成手上岗后,企业将派专人上门送材料、取成品。“我们企业采取的计件工资,手工缝制一双拖鞋的价格是1元多钱,一般来说,一个残疾人每个月挣1000元不是问题。”该手工老师说。

  手工加工克服了残疾人行动不变、语言障碍等弊端,拓宽了他们的就业路。“对于残疾人而言,实现就业,不仅仅意味着生活质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转变。”姚家柏说,通过自食其力,能让残疾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接下来,市残联将继续积极探索,努力为残疾人引进更多更好的居家就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