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诗与汪式句子
上世纪80年代,诗歌曾经风靡校园,那时候的诗歌氛围浓得化不开,校园诗人层出不穷,手抄诗很流行,诗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诗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像如今的明星偶像。但是,一个时代过去了就过去了,属于诗歌的狂热时代也一去不返。
讲述人:宋先生
那时候抄诗都抄疯了
“汪国真火的那会儿,我还上初中呢,因为都在传他的诗好,所以就看了,一看就迷上了。”文学爱好者宋先生说,他还记得当时大家都将汪国真的诗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互相讨论。“书买不起,大家就互相抄,就像抄歌一样。”宋先生说,“我感觉他的诗比较符合那时的青春期心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人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青春期男女感情躁动,但又太羞涩不会表达。汪国真的爱情诗正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思。非常清新,又非常励志,蕴含哲理,挺能鼓舞人的。”
宋先生告诉记者,那时周围的同学还纷纷模仿汪国真的语言风格写情诗,“很多人都喜欢写诗,诗歌的氛围很浓厚,诞生了很多校园诗人。”因为汪国真,宋先生由此开始读现代诗歌,再后来,他又开始读外国诗歌。“当年喜欢汪国真是因为他在当时很流行,所以跟着迷了一阵子。但正是因为汪国真,我开始喜欢文学,并对诗歌情有独钟。后来我订了很多刊物,如《星星诗刊》《散文诗》等,这些读物一直陪伴我到高中毕业。”直到现在,宋先生仍然喜欢阅读诗歌,“不过,这些年古典诗词读得多,现代诗歌读得少,诗歌创作需要找新的突破。”
讲述人:刘先生
温情励志吸引高中生
上世纪90年代,刘先生上高中,“我最早是从文摘杂志上读到汪国真的诗歌的,那时候觉得他的诗通俗、好读又清新,就像歌词似的。他的诗歌在那时非常流行。”
刘先生说,“那时候还背过,我至今记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鼓励人要有梦想,我觉得,不管爱情诗还是励志诗,汪国真把富有哲理的东西用清新的语言表达、用诗歌包装,很能吸引年轻人。”
刘先生说,喜欢汪国真可能与自己所处的年龄段有关,“高中生比较爱幻想,喜欢优美浪漫的诗歌,一遇到汪国真的诗歌就喜欢上了。他的诗不仅温情,而且励志,大家都把他的诗抄到笔记本上去。”刘先生打了个比方,当年汪国真的诗歌流行,对那时的年轻人来说,“甜腻腻的,就像包裹着一层巧克力的点心一样有吸引力。因为人是无法超越自己的年龄段的,就像初中时喜欢读金庸,而大学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此外,刘先生认为,“诗歌热”跟时代也有关系,“汪国真的诗歌其实比较商业化了,那时已经讲究市场经济,汪国真是面向市场转型最早的诗人。”
讲述人:李女士
诗朗诵是重要校园活动
李女士在高校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上海上大学。那时候的校园里,诗歌的氛围特别浓厚,尤其是中文系,更是诗人扎堆。”李女士说,每到周末的晚上,大家没什么娱乐活动,很多人就聚在诗社里,“一些普通话比较好的同学会朗诵一些名诗人的诗,那时候最流行的是海子、北岛、顾城和舒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听上去那么美,我们都被迷住了。有人还带着自己写的诗歌,轮流上台朗诵。”
除了诗社,校园里还经常举行赛诗会,“谁要是写得一手好诗,那绝对是才子才女,诗人走在路上经常会被人截住探讨诗歌。男生会写诗的话,追女生都特别容易。”李女士讲了一段同学间的往事,“当时,我们班有一位南方美女,是公认的校花,当时很多理科系的男生都追她,可她都不屑一顾。一打听才知道她对中文系的一位诗人芳心暗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位诗人的粉丝。后来,诗人连写了几首诗送给美女,很顺利地就把美女追到手了。现在,诗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魅力了吧?”(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