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10小时手机不离手 初一男生红包接龙玩不停

18.02.2016  07:28

  今年春节前后,沈阳晚报家教有法栏目陆续接到了很多家长的咨询。家长们反映,在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原本对网络、手机不是很迷恋的孩子突然沉迷网络、手机。由于是春节这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受年夜饭,走亲访友的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

  家长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孩子一天上网十个小时、痴迷于红包接龙游戏、迷上了微信中的各种摇一摇。

  开学在即,对于这些沉迷于网络、手机的孩子们来说该咋办?辽宁省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闫琇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春节手机控’是一种社会病,需要全社会进行综合治疗。”

  案例一:

  高二女生手机上网10小时

  读者刘女士的女儿在沈阳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二,学习成绩中上等。刘女士在沈阳晚报家教有法栏目中留言说:“女儿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我们很少干预她。我丈夫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时候比较少,我做销售工作平时也很忙,孩子学习几乎都靠自己。她平时也看手机,但是最多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可今年这个春节,刘女士的女儿却突然迷恋上网络游戏。

  “她玩疯了,在大年初二,她从下午五点一直玩到凌晨三点。这个游戏很特别,是一种比赛,对方是她初中同学。她一边对着耳麦说话,一边玩,很投入很开心的样子。她如果赢的时候,玩的时间就短。如果输了,玩的时间就长。感觉是不赢不罢休的感觉。”

  刘女士很苦恼:“我不是特别担心她学习成绩下降,我担心她长久下去身体搞垮了。身体不行,哪有精力学习?”

  案例二:

  初一男生玩红包接龙上瘾

  张先生的儿子上初一。今年春节,受微信红包拜年的影响,以前连微信红包都不会发的孩子也学会了发微信红包。

  据张先生介绍:“孩子说自己是老土,连微信红包都不会发。春节期间,自己收到了300多元同学发来的红包,自己只收不发感觉很没面子。应该把收到的红包再发回去,这样才公平。大年三十,他不断地抢红包发红包,春晚的节目一分钟也没看。”

  张先生的儿子加入了一个同学组建的微信群,群里每天都在发红包。更特别的是每天有一个特殊的活动,红包接龙,某个学生发红包,然后群里的人第一时间抢,抢的最少的人要接着发红包,并且一定要比前一个发的红包数量大。张先生的家境一般,儿子担心落后,时刻关注着红包的动态,担心落后。

  张先生说:“我觉得这种行为有点变相赌博,告诉孩子不参加这样的活动。可是,儿子说群里有规定如果谁要退出这个活动,要请群里所有的人吃饭,孩子说请不起,所以只得玩下去。”

  心理解析:

  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灵缺失

  闫琇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一种网络成瘾、手机控的背后都有心理原因。要看孩子在网上玩的内容是什么,从内容可以看出孩子缺的是什么。”

  闫琇俪说:“高二女孩喜欢网络游戏,这种游戏是一种比赛,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比胜负。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亲人、现在的同学沟通不多,通过与初中同学不断的说话起到了倾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孩子对获胜的渴求很强。这个问题的背后,孩子有“担心失败、一定要成功”的心理特点。在现实层面满足这个女孩的需求才是解决痴迷网络游戏的根源,父母要加强和孩子的心灵连接,成为她的知心朋友。”

  对于红包接龙这个事情,闫琇俪说:“红包接龙有社会原因,春晚的红包拜年,手机摇一摇抽奖对孩子们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商家也抓住红包游戏的方式吸引社会关注度,这种用钱的方式对孩子的价值观是有负面影响的。社会各界应将人际互动的方式引导到温暖的精神层面,回归到早期人们面对面拜年,电话拜年的方式上,微信语音拜年也比只简单的发红包方式更有意义。”

  闫琇俪说:“学生的‘春节手机控’是一种社会病,需要全社会进行综合治疗。孩子天生贪玩,心智不成熟,尚需引导。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红包。同时,家长也应以身作则,不能以抢红包为乐趣,更不能带着孩子一起抢红包。作为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微信群内容的监督和管理,发现这种红包接龙、有赌博意味的活动要尽快制止。”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吴强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