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养殖绿色化要让农民有动力

04.07.2017  18:41
      现代规模化畜禽养殖取代农耕时的农户散养方式后,畜禽粪便由耕田的宝贝成了生态环境的负担。面对日益严重的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压力,一些地方采取划定限养区、禁养区等办法,削减污染增量,降低污染负荷。对此,有些地方有些部门不够理解、不够支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相关政策规定的落地实施。

笔者认为,推进畜禽养殖绿色化是必然选择。畜禽污染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的短板,防治畜禽污染事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美好乡村建设和群众幸福感。

第一,以绿色生态理念指导养殖业转型。规模化畜禽养殖方式最终要由污染型转变为清洁型,以带来污染危害小、消耗生态资源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健康、可持续养殖方式,取代污染型、消耗资源型的养殖方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绿色化畜禽养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即是符合绿色化养殖要求的有效实践。

笔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应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当地生态环境敏感程度、资源容量、产业优势和群众可接受程度,采取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化养殖减排措施,避免违背群众意愿;二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群众利益,三者不可偏废。既要满足污染减排要求,又要满足群众利益要求,还应考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体到实施过程,地方政府应跟进补偿拆迁,协调异地搬迁,解决幼猪并养问题等措施,以减轻饲养者的经济损失,提高政策落地效率;三是适时调整和修正政策措施,把政策推进的过程变为矫正误区消除阻力的过程,让绿色化措施更精准落地,力求达到减排、保量、生态修复、“菜篮子”供应多赢。

第二,多方探索绿色生态养殖路径。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有效途径莫过于绿色生态养殖。一些地方虽然已形成这种认识,但地方政府、各部门、养殖企业尚未形成合力。一些养殖企业没有严格执行环评规定,不上治污设施,或停用治污设施,大量粪便废水随意直排,资源化程度低,危害环境和群众身体健康。

因此,笔者认为,探索推广生态型养殖,既可以减少养殖成本、执法成本,又可以降低管理难度。推行“养+种植”,养殖企业结合养殖规模,开辟生态农庄,种植粮食、果蔬等,将畜禽粪便用于耕种,用农家肥替代磷化肥,或与苗木花卉种植大户签订供肥合同,变污为宝;推行“养+沼气”,通过处理设施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自给生产生活,惠及就近农户;大规模集中养殖区可采用“养+沼气”模式,探索沼气、生物天然气利用或发电并网,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推行“养+生态产业链”,猪粪制沼气、沼渣养鱼,畜禽粪便堆肥、再制作有机肥,销往花卉、苗木、蔬果、农作物种植基地等,做好废弃物深度处理利用。

第三,做好生态养殖转型文章。生态养殖能带来共赢,需要各方合力而为。在宏观环境上,应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引导;在微观层面上,应做好指导、衔接、服务,促进转型。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要正确处理治理与发展、放与收、禁与限、管理与服务等关系,把握好立项、供地、资金、帮扶等有效调控因素,促进生态养殖转型发展。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发挥监管与服务两个调节器作用,用管理促进转型,以服务助力转型,让养殖企业有“我要转”的压力和动力。养殖者要发挥主体转型的能动性,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生态养殖途径、技术和模式,开展人才培养,提高转型效率与效益。在科研方面要加强生态养殖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在市场方面要加强新主体、新业态的培育,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一齐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