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优良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读长春同志《辽沈大地改革潮》的体会 李 希
长春同志是上世纪80年代辽宁改革开放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对辽沈大地、对辽宁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离开辽宁后无论在哪个领导岗位上工作都始终心系辽宁、关心辽宁,支持辽宁的振兴发展。他的《辽沈大地改革潮——20世纪80年代振兴辽宁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以改革为主线,涉及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城市综合改革等多个领域,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辽沈大地改革发展的生动画卷。书中的观点、事例和实践,今天读起来依然亲切有味道,感到深刻、厚重,充分体现了长春同志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当前,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全面启动,在这样的历史时期,长春同志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虽然书中记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辽宁改革发展的历程,但其中许多思路、做法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全力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一,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以开拓进取精神深化改革。上世纪80年代,辽宁和全国一样面临解放思想、加快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领导者、改革者的信心、勇气和务实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三次不成功的采访》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时,沈阳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小型国营企业租赁试验,受到不少非议,企业管理者面临很大的压力。刚刚担任市委书记的长春同志讲了这么几句话:第一,沈阳只有改革才能振兴;第二,市委、市政府支持鼓励像租赁这样大胆的探索;第三,欢迎全国经济界人士把沈阳作为实践改革方案的试验场。正是长春同志这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坚强决心和明确态度,沈阳的改革试验得以全面展开,国营企业租赁试验、股份制试验和建立企业破产制度试验,被称为沈阳改革的 “三大试验田”,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解放思想,深入推动改革探索了经验、闯出了新路。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辽宁要突破发展的瓶颈,走出一条富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质量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根本的出路在改革,改革是最大的发展红利、最强劲的驱动力。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企业和社会的活力,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投资、商事制度、财税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确定的改革蓝图切实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不断激发老工业基地的内生发展动力。
第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地抓经济发展。长春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凡属符合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创造、新经验,我们都应当采纳吸收;凡属不符合新的历史任务和实践要求的老框框、老套套、老作风,我们都应当敢于抛弃。我们改革的总方针是,从实际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序地改。早在1983年,长春同志就要求所有企业都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发生矛盾时,速度服从效益,数量服从质量。这些重要观点都是在“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体现。
当前发展步入新常态,做好新形势下辽宁的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辽宁经济的未来。为此,我们要把握好发展的质量效益与速度的平衡关系,要确保经济发展在合理区间运行,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更加务实地确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做实财政收入,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为产业转型升级留有空间和余地,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之路。
第三,顺应形势,把握趋势,以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视角推进对外开放。长春同志高度重视辽宁的对外开放工作,也深刻了解辽宁所具备的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谁能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各国科技进步和先进管理的成果,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迈入先进行列。
在他任辽宁省长期间,全力推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外向型经济战略,经济飞速发展。长春同志充分利用中央加快推进沿海对外开放战略的有利时机,提出了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中央正式批准了辽东半岛包括沈阳、大连、鞍山等8个市和17个县在内的区域性对外开放,一批省级开发区相继创立,初步形成了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锦州为两翼,以沈阳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使辽宁的对外开放步入了新阶段。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对外开放永无止境。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我们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区位优势,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对俄、韩、蒙、日、朝经贸合作,构建联结亚欧大通道出海口提供了重要载体。京津冀与我省地域相近相邻,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我省承接产业梯次转移,接受高新技术辐射,连通国内大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辽宁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国家的开放大战略,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把国际国内的优质资源、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引进来,让辽宁的产品、技术、装备大规模地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经济全球化。
第四,科技支撑、创新引领,不断推进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20多年前,长春同志就对科技创新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讲道:“辽宁的根本出路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围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他强调:一是要树立企业是科技进步主体的观念;二是各路科技大军要同生产单位紧密地联结起来,大家都要面向市场;三是用经济手段,政府有关部门做“红娘”来结成各种形式的科研、教育、生产联合体。他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科技兴辽”的工作方针,在实践上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自主研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坚持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些工作思路,促进了企业科技研发,推动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工作第一线。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实施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科技引领转型升级之路,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竞争新优势。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上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两化融合”,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培育新的增长点;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培育新的增长点;依靠农业科技,要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放手让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放开让群众自主创业,放心让市场和企业自主选择创新成果,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第五,心系百姓、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长春同志在辽宁工作期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坚持下基层、进企业、走农村、访农户,真诚地与老百姓交朋友;他设立了市长公开电话,认真倾听百姓心声,虚心采纳群众意见。他曾经讲道:“人的价值是什么?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能为国家、为人民办点实事。而要办点实事,不付辛苦是不行的。不过,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长春同志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的宗旨意识和作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我们要时刻牢记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要,政府所有的工作和决策都要顺民心、合民意、接地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始终把老百姓的民生福祉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努力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振兴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
长春同志的这本书讲的都是辽宁、沈阳的人和事,读起来倍感生动、亲切,也引起我们许多共鸣和思考。我们要从中汲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念,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