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教授携“网络茧儿”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12月3日—6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召开。
来自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解勇的艺术装置“网络茧儿”在大会上亮相。这组能发光、会说话的艺术装置再现了孩子在面对多种网络风险时的“情景”。
这组作品是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创作的一组关于儿童上网安全问题的公益主题艺术装置,旨在警示父母和儿童照料者关注孩子的网络生活、上网安全,帮助孩子以最佳方式使用互联网,享受其带来的益处,远离其潜藏的风险。
远观是四座雕塑,呈现孩子在四种不同状态下的表现。近观,它能发声发光,发声的内容是四个遭受陷入网络沉迷、网络性侵、网络隐私泄露、网络欺凌四种情形下孩子的内心独白。
在观众的围观下,突然“网络茧儿”中的“茧儿装置·15岁女孩”说话了:“拍几张照片没关系吧,幸运的话我就有机会成为明星啦。从来没有给别人看过身体。"
“茧儿装置·15岁女孩”沉默了,这次说话的是“再现网络欺凌装置”:“我不想去学校了,真的不想去了,不想上QQ,里面肯定有一大堆恶心的话。”
这个会说话的四座雕塑,吸引到了在场所有观众欣赏。
初衷:提醒家长“网络茧儿”需要沟通、理解和陪伴
解勇教授很忙,他是沈阳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既有管理的任务也有教学的任务。勇于创新的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尽管忙,解勇教授在他刚刚回沈阳的第二天,在他的创作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解勇说,互联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使他们能够在其中学习、娱乐。这个世界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益处并赋权于他们。“可是,尽管互联网带来了种种益处,网络世界也对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基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上网经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创意团队合作,制作了一组艺术装置来反映这些风险。创意总监王泽端和装置艺术家解勇构思了“网络茧儿”这一概念,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网络茧儿”。
解勇说:“网络茧儿着重强调的是‘隔’,具体说是父母与其他儿童照料者因为不了解孩子所处的网络世界,而可能在生活中存在的家庭沟通交流隔阂。”
这一现象引发了解勇越来越多的担忧。创作这个艺术品的初衷是,提醒家长们需要与孩子沟通交流,理解陪伴他们,与他们约定上网的时长,商谈上网内容。
对话:在艺术创作中能找到自己
解勇教授近几年的艺术创作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影响比较大的作品,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青年的发展。记者就一些疑问,与他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
记者:您如何理解“茧”字?
解勇:重点强调“隔”。四个雕塑,四个形象都是有外壳的,在壳里面的。现在因为孩子们沉迷于网络,几乎与父母隔离,同一个屋檐下,孩子与家人疏远,家庭沟通交流有隔阂。
记者:网络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解勇:现在的孩子出生在这个网络的世界中,与网络完全隔离是不可能的。家长、学校、社会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比如制定上网时间,限定上网内容。
记者:几年前您和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合作的“语言暴力”也是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您为何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
解勇: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孩子10岁,二孩子4岁。我是一个教授,也是一个父亲,知道教育孩子的责任有多大。
记者:您是如何利用网络教育孩子的?
解勇:我和孩子商量制定上网制度,包括每天上网时间和内容。我孩子每天利用网络和美国人对话,学习英语。
记者:这几年,每年都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创作,你是怎么做到的,时间从哪来?
解勇:我有很多角色,但是我认同自己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我能找到自己。
解勇教授近几年的艺术创作
2012年6月:策划环保主题雕塑展,在世界环保日举办“辽宁省截污减排成就”主题雕塑展。
2013年6月:举办以善待动物、拒绝皮草、抵制奢靡为主题的“一件皮草千针万痛”装置艺术展。
2014年4月:举办以保护儿童不受语言暴力伤害为主题的“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装置艺术互动展。
2014年12月:纪念首个国家公祭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装置作品:《勿忘国耻》和《放下屠刀》。
2015年4月:关注儿童出行安全,呼吁儿童安全座椅立法为主题的大型装置艺术创作《守护天使》在上海会展中心展出。
2017年5月:举办“每一个在乎,都能照亮世界”为题的互动装置艺术展,意在呼吁大众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怀。
(责任编辑:刘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