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与巨人试比高

03.07.2018  17:46

  今年5月1日,中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正式建交。紧随中多建交的脚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以下简称“大连重工”)成功拿下多米尼加海娜港两台55吨岸桥生产合同,收获了两国建交后我国企业在多米尼加的首个外贸大单,留下了大连重工在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个印记。至此,大连重工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0个。

  从0到90,从风蚀斑驳到擦干锈迹,从枯守薄田到深耕蓝海,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国企不断提质升级的突破历程,堪称改革开放40年神州大地上创造的一个奇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连重工积极践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发力供给侧,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南拓西进深耕“一带一路”,出口产品实现了由零部件向整机、再向成套设备的跨越。

  在全国七大重机企业中,运行质量稳居前列;在巨人林立的国际重机行业中,由仰视到并肩而立……敢与巨人试比高。共和国装备制造挺起脊梁,自有大连重工的伟岸身姿。

   强筋健骨——由轻量级迈向重量级

  大连重工泉水制造基地码头,卸船机、船用曲轴等各种高端“大块头”矗立岸边,俯瞰大海。不久,它们将从这里滚装上船,整体发运到国内外。

  此情此景,令大连重工旗下的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田长军感慨万千,“现在,我们考虑的是产品好不好,而当年,考虑的仅仅是有没有饭吃。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只能生产一些‘小家伙’,根本没有能力研制‘大块头’,参与国际竞争”。

  改革开放之初,大连重工的前身——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起重机器厂,产品工艺相近、用户趋同,在低端市场抢饭吃。两家企业虽只一路之隔,却不相往来。

  眼瞅着老用户陆续用上了国外的“高、大、上”产品,企业才猛然醒悟,自家产品个头小、体质弱,只有跳出樊笼,强筋健骨才有出路!

  2001年,两家企业合二为一。随后,大连重工奏响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三步曲”。

  第一步,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处室砍掉一半,子公司压缩近半,剥离辅助单位,推行扁平化管理,运行效率提速。

  第二步,改组,优化人员结构。大幅提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比重,整合优秀技术人员集中攻关大型、核心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一大截。

  第三步,改造,重塑产品结构。从腹地的狭小厂区迁至开阔的临海制造基地,构筑“一个总部、五大研制基地”现代企业框架,坚决淘汰老旧设备和产品,引进先进设备和理念,“大生产”的空间豁然开朗。

  1+1>2,“大工业”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型机械产品制造、总装能力成倍增长,大型船用曲轴、风力发电设备等六大系列新品多点开花,大连重工实现了由生存型企业向发展型企业的转变,成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装备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风口,大连重工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新产品研发、国际化经营、产业链延伸、传统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和核心零部件做强做大五大创新驱动战略,大动作迭出,大手笔频现,每年开发新产品30多个,攻克关键技术70多项。一个一流重工企业形象跃然而出。

  传统主导产品迈向高端,万吨级堆取料机等重大高端装备不断研发出来,成为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风电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多功能航天发射移动平台脐带塔,助力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台“华龙一号”核环吊……

  沿着新的转型路径,大连重工在国内外市场由卖设备向“卖服务”大步转型,一个包含定期联检及报告、维修方案、仓储管理方案、设备整改和技术提升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日趋成熟。

  改革开放之初,大连重工生产的最大堆取料机只有2000吨/小时,港机设备单机重量不超过800吨。如今,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14500吨/小时港口堆料机已是世界最大,单机最大重量达2200吨。

  “小个子”长成“大块头”,轻量级跃升重量级,大连重工脱胎换骨的改变,让我国重机行业“有制造缺创造”的历史已成过去。

   升级换代——传统产品植入绿色、智能元素

  初夏的辽东半岛,草木竞绿,山水怡情。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绿色,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追求——工业褪去“黑色素”,产业奔向“绿时代”。

  新动力——“绿色”引擎在大连重工启动。“我们要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方向,以创新驱动智能升级为引领,抢占装备制造业新一轮制高点。”公司董事长丛红如是说。

  河北曹妃甸一个煤场,庞大的翻车机稳稳“”住四节车厢,把车厢顺时针旋转180度,将数百吨煤轻巧地卸在输送带上,然后再将车厢翻转180度回到原位……现场没有工人,看不到粉尘,听不到噪音。操作室里的工作人员说,煤场一天卸10列火车很轻松。这是大连重工研发的世界首套折返式三车翻车机,2013年问世后迅速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

  2015年,按世界最高环保标准研制的7米焦炉机械,让烟熏火燎、气味难闻的窘况彻底成为历史,开创了新一代焦炉机械绿色智能制造的新纪元。

  2017年,国内首台2500吨/小时双向连续卸船机问世,使物料在封闭系统中传输,全程无扬尘,树立了“无尘港口”标杆。

  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大连重工为其建设贡献了“柔性并联索驱动系统技术及装备”,并借此项创新勇夺2017“中国好设计”金奖。

  216项“中国第一”,513项发明专利。这么多“第一”咋干出来的?

  答案是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国家风电传动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外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构建了辐射全球的前瞻性研究、产业化研究、应用性研究三层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投入连年占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2004年至2017年新产品实现产值525亿余元,约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3.75%……

   海外总包——从“打零工”到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世界在变,不变的是持续的创新。产业分工在变,不变的是纳入世界产业链条分工的进程。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连重工国际化进程骤然提速。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国设立公司并招聘当地员工,形成营销、研发、生产和服务四大体系。

  在丝绸之路南线,大连重工成为印度最大的风电齿轮箱供应商。大型船用曲轴、高低压缸等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陆续批量出口到日本、德国等国家;盾构机、核环吊、大型堆取料机等整机产品订货额已占企业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

  与国外企业合作,大连重工曾是“打工仔”的角色,在人家总承包的项目中干些配套杂活儿,出大力,挣小钱,看脸色。但近年来,随着海外市场一个个打开,一批精通国际市场规则、熟悉国际产能分布的复合型人才迅速成长,在先期国内总承包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角逐国际总承包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

  竞逐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需要一个标杆工程。在澳大利亚罗伊山铁矿项目国际招标中,大连重工中标9套超大型散料装卸设备, 按照最为严格的标准,研制出两台世界同级堆取能力最大的设备,成为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的经典案例。

  一炮打响,国际总承包大单接踵而来,今年更是好戏连台。

  中标阿联酋迪拜一洁净电厂的煤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该料场从物流运输到仓储管理的整体EPC(设计、采购、施工),累计合同额达3亿余元,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十余项业界领先和国际创新,成功撬开西亚地区成套设备市场。

  中标瑞士托克集团在古巴投资的镍铁炉EPC工程可研技术服务合同,在矿热炉工程总包领域实现首次国际市场突破。

  迄今,数十个国际总承包项目的成功案例,令大连重工的国际化经营实现了“四个跨越”:产品出口由发展中国家为主向发达、较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跨越;零部件出口由数量型向批量型、效益型跨越;以零部件出口为主向以整机批量出口为主跨越;由整机出口向海外工程总承包跨越。

  从“打零工”到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海外收入如今已占公司收入的1/3,大连重工在国际竞争中愈加自信从容。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