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成长遭遇四道难题
□本报记者/朱忠鹤
编者按今年1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此后,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今年前9个月,我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含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近28.9万户,同比增长17.91%。
变化令人欣喜,但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一些新企业顺利迈过了市场准入这道门槛,但在实际运营中,他们却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新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是我省相关部门应该认真作答、努力求解的一道大题。
“当天就拿到营业执照了”、“非常方便”……近日,在对我省工商改革后部分地区新成立的企业追踪采访时,记者听到更多的,是企业负责人对这一改革的赞誉之声。但与此同时,这些新企业也说出了他们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种种困扰与难题,“我希望政府能像工商改革一样,再做一些让企业真正获益的改革”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尽管行业不同,所遇问题不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企业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类:
融资难。工商推行新政后,我省新登记的企业多为中小微型,“融资难”是受访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一家今年新注册成立的广告传媒公司负责人说,现在银行贷款门槛较高,企业无法达到贷款要求;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虽然容易,但利率又较高,因此他一直受困于“融资难”。因为缺少流动资金,一些需要他垫资的大工程就不敢承接,“看到赚钱的机会白白溜掉,觉得非常可惜。”这并不是个例。记者发现,因新登记的中小微企业大都没有厂房、土地等抵押物,很多银行又不针对商标、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进行贷款,这就造成了新登记企业贷款难、流动资金短缺等难题。
“照”易“证”难。我省工商改革让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变得轻松,然而,一些新企业负责人却反映,要获得一些营业执照之外的“许可证”却仍不容易。一家今年新注册成立的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就告诉记者,他取得《进出口许可证》的过程就不是很顺利,“我们特别希望到别的部门去办事,也能像到现在的工商局那样简单、便利。”另外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也说,他只用1天时间就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但拿到包括银行开户证明、税务登记等在内的所有手续却用了13天,“如果时间能够再压缩一下就更好了。”
频遇“高门槛”。一家今年新注册的科技型生产企业负责人手里握着7项发明专利,在准备招商引资、建厂生产的过程中他就遇到了“高门槛”。他告诉记者,有的部门让他按照引资的比例先交一大笔钱,“这让我承受不了”;有的部门他去了几次也见不到想见的负责人,“我说找某一位负责人,保安直接就把我拦在外面了,压根不让进门”。另一家今年新注册成立的担保公司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在实际运营中,他就在国土、银行等部门“卡”住了,直接影响到他下一步开展工作。
用工难。招工难、用工贵,也是困扰我省一些新企业的难题。一家食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员说,因为愿意在一线做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现在已经把工人年龄放宽到55岁以下,尽管如此,招到合适的人手也并不容易。不仅如此,用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企业经营者压力非常大。多位受访的新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我省各级政府能够在融资、简政放权、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给予新企业真正的帮助与支持,能够把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这将有助于他们顺利成长、壮大。
破题需要诚心和勇气□朱忠鹤
很多人一直沉浸在我省新登记市场主体“井喷”的喜悦里。一直以来,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短板,大刀阔斧、真刀真枪的工商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红利,使得近28.9万户各类主体在辽宁大地上破土萌芽,让这块短板拉长成为了可能。
但,这仅仅是“可能”。这些幼苗在长成参天大树前充满着变数,即便不是这样,若它们受困于一些桎梏而不温不火地存在、低水平徘徊,对拉长短板的意义也是有限的。这不是假设,在实际采访中我们已经看到,困难的影子已开始投射到个别新企业的身上。
远离了改革的初衷,也许会冲淡或熄灭“井喷”带来的兴奋。如何为众多新企业提供更为适宜的成长土壤,我们应该仔细考量。
我省工商改革已经证明,权力只要勇于自我割肉,找准症结、直击靶心,就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积极变化。之前,因门槛高、条件多,一些创业者视注册登记为畏途。工商改革击破了种种限制,才有了今年经济元素的活力迸发。如今,新企业遭遇的种种难题,同样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改革的诚心与勇气来破解。以企业遭遇的“融资难”为例,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延续了多年却一直久拖不决,这就需要改革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反思:是不是我们在破解难题上力道不够、勇气不足?应该说,今天的结果已经反过来验证了我省工商登记改革的行之有效以及路径正确。如何让这种行之有效不囿于一个部门,而是变成改革的集体行动,进而让喜悦之情从“井喷”延续至我省民营经济的真正强大上来,还需要有人俯下身来,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益于企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