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调查之怎样才能有老保有住房公积金

05.08.2016  13:36

  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之后,对进城定居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障是他们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自己的老保医保谁给上、妻子(丈夫)的老保医保咋办、孩子去哪儿上学、将来如何升学、能不能落户……

  他们在社区生活,不想让社区拿自己当外人,他们期待自己被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范围,和城里人一样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他们不愿意做城市的“边缘人”,他们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他们还想让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也成为城市人。

  能吗?

  我们关注。

  引子

  置了业、安了家、有了房,随之而来的新生命、新生活,使得8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医疗、教育、养老等一切和居民福利保障相关的政策就更多了一分关注。

  7月30日,正值沈阳持续的高温天气,烈日炙烤下,30岁的李云峰把小货车开到靠近北行金龙装饰材料市场的一处空地上等活儿干。

  除了炎热的天气带来的不爽,3岁的女儿病了好几天,更让他感到烦躁不安,“小孩儿重感冒,去趟大医院一天药费好几百,还不见好,能不着急吗?

  沙哑的声音里,透露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有着对城市生活的无奈,“有时一天能赚两三百。这几天天太热,活儿可不好揽了。”李云峰说,没活儿特别闹心,大儿子即将上小学、房子还贷款,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12年前,李云峰跟几个建昌老乡来到沈阳打工,后来买个小货车拉零活、搬家具,娶妻生子买房,他的“成功”曾让老家人很羡慕。但是,由于没有固定单位缴纳保险,户籍、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的差异,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座城市。

  来城里打工就想有“五险一金”老了也有个保障

  像李云峰一样,很多来到城市里的80后农民工梦想中,除了赚钱置业买房,对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也有着更高的诉求。不提供保险的职业和企业让他们感觉没有稳定性,就业吸引力不强,而有购房意愿的农民工则对住房公积金有要求。

  1995年出生的电焊工朱再强已经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工作了3年多,白色T恤衫,蓝色牛仔裤,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带着3个徒弟的老师傅。

  “我们单位签劳动合同,每月工资4500元。”朱再强笑着说,每月除了租房子700多元的花销,其余都交给妈妈存起来,留着将来娶媳妇用。

  与一起出来打工的职校同学相比,来自普兰店农村的他,觉得即便工作累点儿,但有“五险一金”这个保障,似乎一切都很心满意足。

  记者在省人社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具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已经纳入工伤保障范畴,139.1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其中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保人数为27.4万人。

  23岁的法库县女孩韩思就没那么幸运,她在沈阳的一家餐馆打工做服务员,频繁地换工作自然没签过长期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全靠自己缴纳,“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需要一份社会保障。

  按照规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养老保险,只要养老保险累计缴纳15年就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创业者持营业执照可以缴纳养老保险,7人以下按个体工商户标准缴纳。一般情况下,能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就能给上“三险”或“五险”。但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却未能如愿。

  “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集中在餐饮服务行业,由于时常变换工作、流动性强,客观上决定签劳动合同率不高。”大连市甘井子区人社局党委副书记范垂煦说,社会保险的缺失必然导致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遭受种种不公平待遇,也使其很难在精神、物质方面与本地市民均等化。

  别小瞧了居住证凭它能享受城镇居民医保

  刚进二伏,曲丽的嗓子就化脓了,发烧,晚上抽出时间到社区卫生所打了瓶点滴。

  “卫生所看病比医院便宜,也方便。”因为爱人在沈阳打工,曲丽也跟着来沈阳了。小两口在长白地区买了套60平方米的房子,生活安定下来了,看病却成了烦心事。

  “我只在农村办了新农合,在城里根本用不了,有个头痛脑热的就到社区卫生所看看,自己掏腰包,每次都得花二三百元,挺心疼的。”曲丽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别出什么大毛病。

  在城市没有医保,如果想看大病,必须抽出时间回老家用新农合。听人说,先去办个居住证,然后就能办理城镇居民医保,曲丽打算去社区问问。

  绝大部分进城务工的80后农民工在城市都没有医疗保险,即使在农村办理了新农合,在城市也不能报销医药费。一面是每年给新农合缴费,一面是在城市享受不到医保,有病还得花现钱,这让80后农民工觉得挺不划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起,我国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规定公民在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有合法稳定的就业、住所、连续就读三个条件之一的,可以申领居住证。

  由之前的暂住证到如今的居住证,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有不同,它关乎居住权利、服务权利甚至身份之变。按照规定,只要符合申请条件,就可享受在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的六大服务和七项便利。

  省人社厅医保处处长刘洪涛解释说,农民进城务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灵活就业的进城农民和随迁来的老人和孩子,可以持居住证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样就能在城市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

  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熙照认为,这意味着包括广大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将在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权益便利化方面开始享受“市民化”待遇。

  “过去办暂住证每年要花480块钱的管理费,还得排队办,但它更像一张纸,仅仅是个身份证明,根本享受不到任何服务。”16年前来沈阳打工的蔡小平对此深有感悟,他说,有了居住证就不一样了,可以享受“市民待遇”。

  记者了解到,沈阳市每年大约有60万人办理居住证。

  “只需提交申请表、身份证、租房协议以及两张一寸免冠照片到房屋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即可。”沈阳市公安局社区警务支队大队长康凯说,办证免费,最快当天就能拿证。

  我想让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起读书

  7月15日放学时间,沈阳市十二中教学楼前,孩子们穿着自选的特色班服,背着厚重的书包,齐声喊着“老师再见”,鞠躬向老师道别。

  这是一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中学,在校学生767人,农民工子女就达到31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1.3%。

  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孩子们不仅学习水平差异较大,甚至在饮食习惯、语言沟通上都不尽相同。在老师支蕊的印象里,一个今年新入学的四川新生,浓重的四川方言,曾经让师生间的沟通变得很困难。

  来自铁岭市昌图农村的隋娟和丈夫把孩子从老家带到沈阳,通过上网查询,了解到只需拿着身份证、居住证、就业证明等材料,即可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一年前,孩子如愿进入十二中读书。

  她告诉记者,老家父母已年迈,“我不想让女儿变成留守儿童,这会对她心灵造成创伤”。

  “刚来时,因为教材不一样,孩子学习很吃力,后来班级成立了互助小组,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得很快。”隋娟说,晚上回家女儿还给她带来学校推荐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野火集》《拆掉思维的墙》,家人一起读,很有幸福感。

  推荐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的创意来自于校长刘军,“哪怕是一本旧书,比如 《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许也可以点亮孩子的希望。”刘军喜欢孩子们被阅读激发出来的童真,因为他们的笑声和城里的孩子已经没有区别了。

  来自大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已达13.6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31.1%。

  为了让农民工享受到市民化待遇,大连市还出台政策,从2011年起,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填报公办普通高中。

  隋娟说,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是我最看重的一件事。

  在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建华看来,进城已经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通过仪式”,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城市不再只是解决温饱的安身之处,让自己的孩子上城里的学校读书,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让全家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待遇,是他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