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从“小老七”到“国家队”(图)
王雁/摄
从“小老七”到“国家队”——记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特色专科强院之路
“七院看皮肤病,牛!”一提起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沈乃至周边省份的百姓都知道这是一家权威的皮肤病医院。可是,这个被誉为全国皮肤科“四小龙”的皮肤科专科医院,在16年前,负债3500万元,是沈城医疗界的“小老七”。
“确定医院功能定位,明确战略发展方向。”经过16年的改革和探索,市七院硬是把一手“烂牌”打出花来,突破三甲大医院的重围,杀出一条特色专科立院强院的星光大道。
窘境:负债3500万元的“小老七”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始建于1942年,即当时的“秋农医院”,1962年被沈阳市卫生局正式命名为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1999年,老牌子面临四面楚歌的境遇,而就在这一年,李铁男院长挑起了七院发展和改革的担子。
很多知情人说,七院当年是一手烂牌。在沈阳市属医院的几十年发展历史中,七院历来就是“小老七”,“实力差、综合弱、收入虚、债务重”是七院当年的真实写照,特别是陈欠的3500万元在当时几乎是天文数字。20世纪90年代末,沈城的医疗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三经街上的七院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盛京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202医院等三甲医院重重包围,最近的只有两站地的距离。基本医疗辐射人群和范围也越来越小。
哪里有出路?怎么找出路?
上任伊始,李铁男心里琢磨的只有一件事——确定医院功能定位,明确战略发展方向。
战略:确定小专科大综合医院定位
“人家干啥我干啥,到头来只能人家有啥我没啥。”李铁男认为,如果七院和周围的三甲大医院拼综合,只能跟在后头走,结果走死了。医院的定位是生存发展的基点,而且定位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符合市场需求,要符合院情。七院只有另谋生路,错位经营,打造重点科系,背水一战,才能在大医院的围城中杀出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
经过深思熟虑,七院的定位逐渐明晰:以皮肤科为重点、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大专科小综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
医院发展战略明确了,可要动手发展的时候,仍旧面临诸多困难。
“老百姓是忽悠不了的,医院信誉还得看疗效。”李铁男说。院里的老职工至今还记得,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李院长是有名的抠门,甚至把走廊一些灯的调泡给拧下来,就是为了省点电费。可是“抠门”的李铁男在培养人才上却不惜血本。为了提高皮肤科队伍的医疗技术水平,李铁男一狠心,克服重重困难,曾经在一个年份里把十名皮肤科医生一起送出去读在职研究生。当年的耕耘结出了硕果。而今,这些医生已成为皮肤科团队的骨干。
飞跃:皮肤科成为“国家队”
“选对的事做,把事做对。”这句接地气的话正是七院的精神。
为了打造重点科系,切实提高皮肤病的疗效,李铁男带领医疗队伍一个病一个病地梳理、攻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常见病、多发病好得快;疑难病能看出来,有妙招;危重病死亡率下降,有绝招。”李铁男介绍。
经过16年的发展,七院的皮肤科队伍逐渐强大,全科医生近110人,全科人员300余人,成为国内最大的皮肤科团队。2002年,市七院皮肤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首批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2012年晋升卫生部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006年医院就晋升为三甲医院,2011年又被国家中管局确定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此同时,医院及皮肤科作为知名医院和科系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管理及单病种诊疗路径和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制定。
在医院经济运营方面,不仅还清了当年的外债,还攒钱盖了新楼,改善了医疗条件。2014年,市七院皮肤科门诊量达到60万余人次,开设床位300余张,收治8000余名病人,不论门诊量还是住院人次,在全国皮肤科中都居于首位或前几位。其中,四成患者为外地患者,而当年的“小老七”已经成为国内皮肤科“四小龙”,成为沈城的一张医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