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真有“免费的午餐”(图)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然而,在沈河区滨河街道小南教堂广场,每天都有爱心人士、社区志愿者,为在广场附近活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提供免费午餐。正是这样一份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免费午餐,使这里的人们感到了寒冬里的暖意。
11月2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免费午餐悄然送了三个月
说起这里的免费午餐,是记者采访中的一次偶遇。那么,免费午餐是由谁提供的呢?
当天11时许,记者在滨河街道现代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梁冬的引导下,来到社区的“爱”之家。一进门,迎面扑来一股诱人的菜香。十几名穿戴整齐的志愿者围桌而立,正忙着准备当天的午餐——包包子。
据梁冬介绍,这里原来是现代家园社区的活动室。今年暑期,弘德学堂利用暑假在此为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堂便把这里辟作临时餐厅,供孩子们每天中午在此就餐。
暑假结束了,一些爱心人士建议,利用社区的“爱”之家和广场雷锋爱心亭,为在小南教堂广场附近活动的60岁以上老年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免费提供爱心午餐,把志愿者的爱心延续下去。
此举得到了现代家园社区、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们的积极响应。从今年8月底,免费午餐正式开始派送。
爱心坚持送餐从未中断过
“免费午餐的原料由何而来?”梁冬告诉记者,午餐原材料都是由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的。这些爱心人士每天把免费午餐需要的米、面、油、菜等原材料送到社区“爱”之家,再由志愿者们义务加工、派送。
那么,这些爱心人士又都是谁呢?梁冬说:“这个,我们也说不清楚。”通常,一些爱心人士把自己捐送的食材送到“爱”之家后,连姓名都不肯留下就匆匆离开。
一天,几名志愿者来到“爱”之家,发现门口放了4大桶豆油。“这样的事,在‘爱’之家已经司空见惯。”梁冬说,上周末,一位家住皇姑区的爱心人士,从市场买来大白菜,亲自开车送到“爱”之家。问其姓名,他什么也不肯说,留下白菜后便匆匆离去。附近的居民在爱心人士影响下,也悄悄送来各种应时蔬菜。“自打免费午餐开始派送以来,爱心人士提供的爱心帮助就从未中断过。”
八旬老人送餐送“年轻”了
为了准备免费午餐,每天大约有15名志愿者来此奉献爱心。
目前,参与此项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50人。杨化吉从原单位退休后,就当上了志愿者。平时,他每天清晨五点多钟就走出家门,到爱之家食堂发面,然后跟大家一起择菜、包包子、蒸馒头,一直忙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回家照顾自己80多岁的老父亲。有时,老伴也过来帮忙。他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忙着心情舒畅。”
81岁的施玉兰,是来此服务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家住风雨坛街,每天需要坐5站公交车才能到达现代家园社区。她说:“来这里干点啥?俺心里乐呵。每天和大家在一起,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如今,施玉兰已经在此服务了一个月。80岁的老邻居侯淑清老人在她的影响下,也加入了爱之家志愿服务团队。
来此参加志愿服务的,不止限于沈阳人。家住辽宁葫芦岛的李华,两年前来沈阳务工。日前与邻居聊天时,听说爱之家免费派送午餐,她就赶来参加志愿服务。“来了后才知道,这里的志愿者很辛苦。要是知道的话,早点来就好了。”她说,“有爱心,人与人关系才会更和谐。”
再难也要把“爱”送下去
11时30分,包子蒸好了。
“通常,每天要派送50到60份免费午餐。”志愿者王延春把装包子的保温箱搬上车,送往广场。在小南教堂广场东北角的爱心亭门前,等待领取免费午餐的老人已经排了整齐的长队。80岁的权大娘家住大西门,当天到小南广场附近活动。老人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热气腾腾的包子,感激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次在街头领到免费的午餐。”经常在此活动的一位79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这免费午餐咱吃着甜,心里暖啊!”
在附近街路从事扫保的环卫女工孟淑英,家住方家栏,由于作业路段离家远,中午经常吃不上饭。自从有了免费午餐,她就基本天天在此领取。她说:“这顿午餐,吃完了心里暖乎乎的,干起活来也有劲儿。”
临别,现代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梁冬告诉记者:“有这些爱心人士的支持,再难,我们也要把这份充满爱心的午餐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