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路开行东北货运快车 铁老大也当快递哥
“请车皮、报计划、一趟下来十几个章,有时还得看脸色……”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人,对于铁路车皮的难“搞”都不陌生,甚至有人将它搬到过荧屏上调侃。
而从2013年开始,中国铁路全面推行货运组织改革,那些陈旧落后的政策被贴上了历史的封条,看似抽象的名词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百姓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这项改革能给柴米油盐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车皮不用“请” 一个电话搞定
李建国曾是沈阳某大工厂的运输员,提起搞车皮,他现在联想到的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申请车皮得提前一个月,跑几个部门盖十几个公章,最后给批几节还不一定。”李建国说,于是社会上都形象地称其为“请车皮”,而这背后反映出的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货运延续下来的死板僵硬的旧体制。
而与大工厂相比,个体户们想搞车皮更是难上加难。从上世纪80年代末,老陈就开始做粮食生意,铁路运输是不可回避的因素。“那时无论发多少货,都得按整车计算,发40吨大米,也得交60吨运费。”老陈说,因为生意小基本不被理会,铁路店大压客的感觉,让很多个体户改选公路运输。
但随着中国高铁的陆续开行,货物运输能力被逐渐释放。2013年6月,中国铁路全面推行货运组织改革,看似抽象的名词,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沈阳铁路局将原来多达19项的货运办理流程,精减为4项。尤其是做出重大决策取消“请车皮”,按吨受理客户需求。
如今,老陈只要打一个电话,几分钟内就可以搞定车皮,两三个小时后,他的大米就能走在路上,而且想发几吨就发几吨。
在老陈看来,铁路的变化还不只放下了“请”字。“以前铁路运输都是车站对车站。你得自己把这批货运到火车站,到站后你还得自己雇车把货运走。”老陈说,货运改革之后,铁路货运实行“门对门”的服务措施,简单理解,就像现在的“快递公司”,上门取货,送货上门。老陈说,放下身段的“铁老大”,像是服务经济的“店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