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两岸要挖掘历史文化 体现“母亲河”渊源
今年沈阳市“两会”期间,“一河两岸”规划的提出让浑河两岸开发再次成为沈阳人关注的焦点。沈阳民俗专家齐守成介绍,在历史上,浑河两岸共经历4次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浑河也从最初的城市边缘的渡船港口变成了现如今的文化休闲的宜居内河。
浑河又称小辽河,辽代以后称为浑河,全长415公里,因水流湍急,水色混浊而得名。历史上浑河曾经是辽河最大的支流,同时也是辽宁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内河。
据齐守成介绍,有关浑河源头的说法一共有两个,一个说法是源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滚马岭,流经抚顺、沈阳、鞍山等城市,最后在营口入海。另一个说法是源于抚顺市新宾县的铁背山。
在沈阳市委市政府搬迁至浑南之后,就有不少人建议将浑河改名,但齐守成认为,浑河的名字就是它的历史,不能因地理位置的提高、作用的提升而改名。“之前有人建议说将‘市府大路’改名,理由就是市政府已经搬走了,随后又有人建议把浑河改名为‘清河’,根据是‘清河水库’,但改名真的没有必要,改了名字,历史作用就没了。”
早在明末清初,浑河就开启了城市航运的重要作用。“那时候的浑河比现在要宽近一倍,从清源山上砍下的木头都是通过浑河运来的,就连东陵、故宫建筑用的材料都是从浑河运到沈阳的。”齐守成解释道。
过去的浑河是沈阳的主要交通干线,行人渡船、物资运输都要靠浑河。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公路的发展、马车、电车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浑河的水运功能才逐渐衰落。但是作为沈阳的“母亲河”,浑河还是承担了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职责。
随着沈阳市政府搬迁至浑南南岸,相关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浑河已经从之前城市的边缘逐渐演变为城市的内河。“现在市政府、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种设施都搬到浑南南岸,人们生活交通经常会经过浑河,浑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对于浑河两岸今后的开发,齐守成表示除了在交通设施方面应该有所侧重之外,还应该多关注浑河的历史文化挖掘,计划成立“浑河文化研究中心”,侧重挖掘浑河的历史文化。
齐守成认为,可以在发展浑河两岸的同时配套体现与浑河有关的沈阳名人,尤其是历史上写过有关浑河诗句的明代、清代的诗人。“通过这些名人来体现浑河的水文化,才能更突出母亲河的渊源,增加城市发展的历史意义。”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李那
专家建议
沿河应以文化布局为主多建设文化设施
对于沈阳即将开展的河城共建规划,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建议,沿河应以文化布局为主,多建设文化设施,让市民认为在浑河岸边走,是一种享受。另外,城市建设要留白,没想好的地方宁可不要去建。
刘晓华认为,沈阳的建设缺少文化元素,在“河城共建”这个建设主题上,浑河的岸边,要让市民体验文化气质,风格不局限于工业文化,而是要在更广范围内的艺术、文化方面都有所涉猎。
刘晓华认为,一河两岸、河城共建的战略决策,意味着城市空间的格局改变,具有三重意义。首先是把城市与河流结合起来,利于打造宜居城市,比如杭州西湖等案例是非常好的建设典范,而沈阳拥有浑河这么宝贵的资源,应该精心设计。水与城市的共建,让整个城市充满了灵动元素。
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河城共建的理念,将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为沈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刘晓华说,一河两岸战略视野开阔,格局大,站位高,具有国际视野,理念非常先进。以法国的塞纳河沿岸建设为例,不仅仅是巴黎,而是把整个法国都串起来了。在塞纳河边徜徉,是一种享受。浑河能够提供类似的体验吗?刘晓华认为,能。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经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