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问“什么是死”父母该咋回答?

05.04.2016  10:14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杨晓明)“爸爸妈妈会死吗?”“人死了以后去了哪里?”

  清明节,孩子问起这样的问题,你该如何回答?

  省心理咨询协会曾调查,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超6成家长会束手无策,敷衍、搪塞或者用强势压住孩子的好奇。殊不知,家长的回避很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专家认为,清明节是对孩子生命教育最好的契机,应该认真对待。

   案例1

  4岁孩子问妈妈“什么是死”

  今年清明小长假第一天,王女士4岁的女儿突然问起有关“死亡”的问题。

  据王女士讲,当天,她独自在家带孩子,丈夫跟亲戚们起早去扫墓了。孩子得知道爸爸去扫墓,于是便问起“什么是扫墓,爸爸给谁扫墓?”王女士便跟孩子说:“爷爷奶奶去世了,爸爸去给爷爷奶奶扫墓。”

  “什么是去世?”女儿接着问。

  “去世,就是死了,走了。”王女士开始还耐心地解释。

  “死了,还能回来吗?”“爸爸妈妈会不会死?”女儿一连串的问题让她有点招架不住,于是说:“死了就是去了天堂,天堂里很好……爸爸妈妈不会死,还要陪宝宝呢。”

  “那我也要去天堂。”女儿随口说了一句。

  王女士有点急躁地说:“不许乱说,行了,别再提这事了。”

  当爸爸扫墓回来后,王女士跟丈夫提起这事儿,丈夫觉得王女士做得不对,便喊来女儿跟她说,死亡是人和动物都要经历的,每个人都要死的,爸爸妈妈也会死……

  还没等爸爸讲完,听到“爸爸妈妈也会死”,女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王女士连忙抱起女儿说:“不哭,不哭,爸妈不死,永远陪着宝贝……”

  夫妻俩争吵起来,王女士怪丈夫不应该这么直白地跟女儿讲生死,她还小根本不懂这事儿。但是丈夫觉得妻子的哄骗是不对的。

   案例2

  小学生拒绝长大担心妈妈离开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大人不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省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王冠说,因此,幼儿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记者从巴学园心理机构了解到,3月末的时候,一位妈妈带着三年级儿子来机构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临近清明,母亲的心情非常焦躁,而孩子表现的担忧和恐惧让他不能安心学习,而最让他最担心的就是谁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死亡。

  据机构负责人王冠介绍,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孩子最初并不是对死亡恐惧,而是有一种害怕面对未来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害怕自己长大后,父母变老,如果父母离开人世,他会觉得自己非常孤单。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去年,孩子的姥姥突发心梗去世。由于孩子一直是姥姥带大的,老人的离去让孩子非常伤心,而母亲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一直跟孩子说“姥姥出远门了”。当孩子总问妈妈:“姥姥去了哪里?”妈妈的表现就是情绪烦躁,“就因为你淘气,姥姥再也不回来了。”

  当孩子明白姥姥去世后,他开始担心父母的寿命。孩子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让姥姥走了。所以,他总会自责,他认为是自己把姥姥气走了,他担心自己会把妈妈气走。他总想“不要长大,这样,妈妈就不会走,永远不会离开我。”

  王冠说,人们在生活中因为忌讳总是回避“死亡”这个话题,而一味避而不谈最终导致了“恐惧”。其实对孩子来说,“生命教育”是不应该缺失的。

   调查

  孩子问什么是死亡

  超6成家长回避

  “人为什么要死亡?”“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爸爸妈妈,我会死吗?”清明节,死亡的话题通常回避不了,那么,若孩子问起这事,应该如何跟孩子解释呢?

  省心理咨询协会曾做调查显示,当孩子提到死亡问题时,超6成以上的父母选择回避。他们采取的方式有的是以强势态度告诉孩子不许再问;有的会编造谎言蒙混过关;有的会说,因为你不听话,用这种方式施压给孩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家长们的心理本身也是拒绝死亡,他们对死亡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认知,所以采取的是回避态度。

  昨日,记者调查10位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家长,6位家长表示回避。“我不会给孩子讲太细致的,死亡是很残酷的,不想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肇先生说。4位家长表示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曾经一直敷衍,后来才发现回避对孩子是伤害的。”郭先生说。

  李女士是媒体行业人员,她说,去年夏天和4岁儿子在路上看到一条死鱼。儿子问我鱼怎么死了,我借机告诉告诉儿子,小鱼的寿命到了,它曾经也很快乐生活过。也许它生病了可能提前结束生命。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才能活得长久,比如,从外面玩回家第一件事要洗手,要多吃青菜不挑食,要在有限的时光里多做有意义的事。

  68岁的孟阿姨退休后一直带孙子,5岁的孙子有一天问:“奶奶你会死吗?”刚开始会告诉他“奶奶会死”,但一看到孙子要哭的报请,她就马上说:“奶奶还想看我大孙子上大学,娶媳妇呢。奶奶不走,奶奶一直看着我大孙子长大。”

  郭先生是一名工人,他说,儿子3岁的时候,家里养的小兔子死了,儿子特别伤心,为了安慰他不哭,我告诉他再买一只新的陪他玩。养过很多小动物,他一直都是用新的代替旧的来安慰他伤心,没有给他讲过死亡的问题。后来奶奶去世时,儿子说“还会有新的奶奶”。那时,郭先生才知道一直用回避的方式安慰孩子是错误的。

   专家说法

  家长不要逃避死亡问题才能给孩子讲生命意义

  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周永梅称,对婴幼儿(0~4岁)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这个阶段,可以把死亡做个比喻,比如心爱的玩具坏了,不能再修理好了,让他们对死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当孩子在幼儿园(4~7岁)阶段,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可以在这个阶段,通过死亡告诉孩子要远离危险,保护自己。当孩子上小学,家长应该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沈阳都市绿洲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亲子教育专家孙睿熙认为,清明节是对孩子生命教育最好的契机。家长要平静的看待生命,不要去逃避,这样家长才会有一个自然的态度给孩子讲生命的意义。当孩子有情绪流露的时候,不要说“别哭了”、“不要难过”之类的语言,让孩子释放情感。应该让接受情绪,哪怕是悲伤的,难过的。比如,家里的亲人或者是宠物去世,家里人可以一起表达悲伤,讲述逝去的人曾经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自然接受生命教育,也会让大人的情绪得到舒解。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