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以社区、村为基本细胞,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基层监督员让环保末梢神经动起来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吕俊
吉林省扶余市环保局专线电话响起,“你好,我是新城局乡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我报告,扶余市新城局鑫源防腐材料厂未办理环保手续,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接到报告后,扶余市环境监察大队马上到现场对监督员反映的情况进行了核实,确定情况属实后,扶余市环保局对该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依法对其实施停产处罚,经报请扶余市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关闭。
据介绍,自吉林省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成立以来,不仅化解了多起邻里乡亲的小矛盾,还参与现场执法检查700余人次,独立调解环境信访案件150余件,通过微信平台反映环境污染行为170余件。
全省设立监督员岗位13161个
针对基层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2015年底,吉林省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2016年初,吉林省又下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全省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内容和进度安排。
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孙铁介绍说:“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以县区为单位,每个行政村(社区)按照工作量配备了1~2名生态环境监督员。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以社区、村为基本细胞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将各项环境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专兼职结合的环境监管新格局,提高了基层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截至目前,吉林全省966个乡镇、街道,10644个村屯、社区,都完成了机构设置建设,乡镇(街道)环保所挂牌工作;设立的监督员岗位13161个,都按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了档案,统一配发了证件、胸牌和工作手册。
发挥“四员”作用明确责任定位
2016年9月16日,曙光镇汪家村王老六畜禽养殖场粪便随意堆放,引起村民强烈不满并投诉。生态环境监督员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向环保部门报告,与环境监察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开展执法工作,对养殖场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成功化解了村民与养殖场业主之间的矛盾。
2016年10月31日,位于梅河口市铁北街的某饭店,因排烟设施噪声过大,对其楼上居民造成干扰,引起居民强烈不满。生态环境监督员接到举报后,快速到达现场,劝说居民,并联合环保部门,协助饭店业主购买并安装新型油烟净化器,减少噪声。
吉林省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顾恩大说:“在日常环境监管工作中,基层生态监督员主要发挥‘四员’作用。一是‘信息员’,掌握本辖区内固定污染源数量及分布情况。二是‘监督员’,监督本区域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情况,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三是‘调解员’,积极调解本区域内环境信访投诉举报和环境矛盾纠纷,争取将90%以上的环境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四是‘宣传员’,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网格化信息平台快速处理问题
在长春市二道区环保分局,生态环境监督员邓华光向记者演示了环境问题处置的全过程,使用专有微信公众号,从发现问题、用手机拍照或拍摄视频发送到网格化信息平台,环保分局签收并派人员现场处置,短短几分钟,整个过程完毕。随后,现场处理人员会将处理结果反馈到网格化信息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生态监督员制度,吉林省逐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信息报送平台。信息报送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全省范围共设立83个微信公众号,每个公众号由一名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信息的分类、整理与上报处理工作,形成省—市、市—县逐级上报的金字塔形信息网。
长春市二道区环保分局局长张光洁指着网格化信息平台介绍道:“二道区的生态环境监督员由450名网格员担任,生态环境监督员队伍从发现问题到反映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都通过这个网格化信息平台清晰可见。区法制办和环保分局负责‘互联网+环保+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区环保分局确定专人负责基层生态环境监督员联络工作,建立管理台账,定期整理信息。”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