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气象产品是怎样“诞生”与发展的
01.07.2015 18:22
本文来源: 气象局
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气象资料与产品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又将如何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一张观测大网,为应用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在我国,从地面到高空,地面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多种观测终端不停运转,监视着大气运动的变化,源源不断地传回数据和资料。它们,构成了我国的气象观测网。
每一个数据的生成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总工马舒庆介绍,获得一个数据,包含了观测仪器设计、布设、运行保障、质量控制和传输一系列环节,任何环节的缺位都将影响数据的质量。
以地面气象观测站为例,在设计研发层面,观测设备要符合什么标准,观测站点及站网布局要满足什么条件,均需要技术支撑和严格把关。而在设备运行、资料传输等环节,也有专门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国家级气象数据中心,除了向用户提供原始观测资料服务,还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统计值产品和各种时空分辨率网格化产品。“基于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产品和再分析产品属于‘深加工’产品,是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也是气象数据产品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资料服务室主任张强说。
事实上,获得观测信息后,从县、地、省到国家,各级气象部门都能各取所需,将这些资料和产品应用于气象业务中。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就是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制作出每天的天气预报,而国家气候中心的科研业务人员也会根据一段时间的观测数据判断、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此时,这些资料和产品已经离公众越来越近了。公共气象服务专家的任务是,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关注热点,从气象信息中心及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获取所需的气象资料和产品,然后再把它们制作成动画、图表、指数等公众明白易懂的产品。这些产品则涵盖了生活、旅游、交通、农业等各个方面。“关键是公众一眼就能看懂,我们的产品才有意义。”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段丽表示。
至此,公众就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那些缤纷多彩、生动有趣、简单明了的产品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质量控制,为预报服务提供优质“弹药”
气象资料的质量与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息息相关。对于任何一个用户,数据的质量是第一位的。气象资料从观测设备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到用户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提高气象资料的质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强说,“作为气象数据服务部门,我们将资料质量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尽可能为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资料。”
仅在观测端,质量控制就包括设备级质量控制、台站级质量控制和观测网级质量控制等三级质量控制,以有效保证观测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气象局已经从以前的人工观测实现了自动观测,同时在全国建立了从台站到省到国家的质量控制业务体系,对观测资料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和反馈,加强对资料传输和质量的日常考核评价机制,使观测数据和资料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当资料抵达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后,质量控制主要是对错误数据的识别,包括合理性检查,比如在时间上数据要保持相对稳定;在空间上,相邻站点数据不会跳跃太大。张强说,他们并不会改变原始观测数据,但会在数据上做上质量控制的标记,方便用户参考。
好用、用好,才能彰显气象资料的最大价值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要求之下,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气象服务中来,气象资料的用户群体也在壮大,需求更加多样。“一是要向用户提供好用的数据,二是要让用户方便地拿到数据。提高资料的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水平是气象资料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张强说。
这些年来,气象观测频次不断提高,观测站网不断完善,新的资料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这些都使气象资料的质量更高,在时间、空间上更加精细化,在种类上更加多样化。
依托更高质量的数据,中国气象局也在打造更多“深加工”产品,服务用户。而面对公众越来越精细化的需求,气象部门也正在不断打造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精细化的预报和服务产品。
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制作部副主任王新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将于7月1日推出的新产品。这项产品按照气候区划将全国分为12个区,能够提供逐小时1乘以1公里的地面气温、露点温度、风速风向、降水、相对湿度等实况信息。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手机上安装了相关的气象客户端,开通定位功能,就能在任意一点获悉你所在的这一平方公里的天气状况。“公众的需求很多样,气象服务也要跟上。”
在张强看来,打造气象部门气象资料和产品服务品牌,是提高公众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气象数据网和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即将正式上线服务,它们作为气象部门开放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的主要平台,将面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统一、开放和权威的气象数据服务。
本文来源: 气象局
01.07.2015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