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警察:我们都是最好的演员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禁毒警讲述如何抓获藏毒16公斤女毒枭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本报记者采访沈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缉毒三大队大队长李宝军。
本报22日报道的《女毒枭称买16公斤冰毒为抗癌》就是李宝军率队侦破的。
岁月的打磨,让不惑之年的李宝军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老10岁。“面相老,对我来说是件好事,不穿警服时你看我像警察吗!要的就是这种扔在人堆中找不到的感觉,禁毒警察需要好演技。”李宝军憨厚爽朗地朝记者笑。
李宝军的手握不严,这是2010年春节前夕那次抓捕留下的永远伤痛。当时,嫌疑人欲在闹市区驾车冲撞逃跑,李宝军奋力用枪把砸碎车玻璃并控制住驾驶人。抓获毒贩后,一旁的市民喊:“民警,你骨折了,骨头都露出来了!”
女毒贩参与贩毒隐蔽性更强
记者:近日报道的女毒贩用大酱藏毒16公斤,毒贩藏毒的手法都这么奇特吗?
李宝军:把冰毒裹在茶色的大酱中,不仅肉眼难以辨别,而且大酱浓厚的气味也能遮盖毒品的味道,这也是毒贩应对警犬的方式。事实上,毒贩藏毒的方式不但五花八门,而且是花样翻新,这就包括人体藏毒。要知道人体藏毒一旦体内破裂,藏毒者必死无疑。有时候我们上飞机时会注意谁不喝水不吃飞机餐,因为藏毒者是不能进食的。有时,运毒者能够骗过民警的眼睛,但骗不过缉毒犬。我们曾经搜查一辆运毒的汽车,翻了几遍也找不到,但警犬示警毒就在车上。最后我们锯开汽车钣金夹层,毒品就藏在里边……
记者:女性参与贩毒的情况罕见吗?
李宝军:一直都有,近几天情况更为突出。女毒贩参与运毒更不引人注意,其手段也更为丰富,比如身体藏毒。
记者:有些毒贩在落网后称自己贫病交加,不得不贩毒,这种情况属实吗?
李宝军:不排除有这种情况,但更多的情况是狡辩。比如这个案件中的女毒枭,就是在狡辩,但这种狡辩对量刑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卧底毒窝的情况真的存在吗?
记者:影视剧上经常有警察打入贩毒团伙内部“卧底”的场景。在现实中真有“卧底”吗?
李宝军:总体上是两种形式,“拉出来”和“打进去”。“拉出来”,就是从贩毒组织内部拉人出来,说服他为我们服务。“打进去”,可以把警察打进去,也可以把不是警察的人打进去,比如利用毒贩。
记者:让毒贩打进去?
李宝军:要“打服”他,当然不是真打他,而是用各种策略说服他。说服工作要快,必须一宿就做通。
禁毒警都是好演员演不好丢命
记者:抓捕这名女毒贩时,民警装成吊唁的宾客。禁毒民警都是好演员吗?
李宝军:有时表演是必须的,有时演不好确实要命。影视作品中曾经有这样的桥段,说卧底民警才是最好的演员,其实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干这种事的人,文质彬彬的像个学生,一般打不进去。看着得像个“毒贩子”,才能打得进去。扮演成小混混,在我们这行司空见惯的表演。有些案件精彩场面是电影都没曾演过的,但不能说,可能会是永远的秘密。
记者:影视作品中曾描述,卧底民警为了取得对方信任,现场吸毒。现实中这种情况会出现吗?
李宝军:在北方这种情况不多见;而在毒品生产地,贩毒情况更加复杂,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曾有国内媒体披露过,在卧底打进毒窝后被逼着尝试毒品时,万不得已的时候难免……
记者:禁毒警察中有女警吗?她们会参与抓捕毒贩吗?
李宝军:为数不多的女民警也会参与办案,比如和男侦查员扮演情侣进行跟踪,路面跟踪,娱乐场所跟踪等。
每次行动最不愿听到枪响
记者:每次抓毒贩都会带枪吗?
李宝军:执行任务都要带枪。最好的武器都会带上。毒品犯罪是重罪,贩卖超过50克海洛因就可以判死刑。他们一旦被抓住,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要拼死反抗。毒贩子带枪带刀,带武器的特别多。毒品犯罪很重要的就是人赃并获,需要近距离接触。但我们最不愿意听到枪响。
记者:怎么样才能做到枪声不响完成抓捕呢?
李宝军:要想做到枪声不响完成抓捕,就是要把握抓捕的时机。有时我们宁丢勿漏,有时宁漏勿丢,就是要确保抓捕安全和拿下整个案件。比如说,时机不成熟,毒贩在3秒钟就可以把毒品毁掉,要知道抓捕毒贩是要人赃并获的。可以说,抓捕毒贩首先是斗智,然后才是武力。
记者:什么情况下可以开枪?
李宝军:按照规定,在毒贩可能危及他人安全时可以开枪。但这种情况又是非常复杂的,难就难在要在瞬息间处理这种复杂的局面。一次执行任务中,我已经用枪逼住毒贩,毒贩豁出命来驾车逃跑,为了不让他窜入人员密集区,我用枪把猛砸车窗控制毒贩,那一次我持枪的手受伤了,至今无法并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