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从输血变造血
就在几天前,清原湾甸子镇大庙村村民宋应河从镇扶贫互助合作社又借到一万元扶贫款,这是宋应河连续第四年从镇扶贫互助合作社借款了。他说,有了这些钱,他就可以把自家的反季山野菜生产再扩大规模,有了规模,有了效益,到那时,他家的日子就不会像现在 这样紧巴巴啦。在大庙村,互助式精准扶贫不仅解决了像宋应河这样农户资金产成为大庙村的主导产业和贫困农户的致富项目。
近年来,我市在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实现了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的转变,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通过推行互助式资金扶贫,截至目前,我市用于支持农户生产发展的互助扶贫周转资金增加到12268.5万元,覆盖了35个乡镇、290个村,年可扶持贫困农户2.4万户(次)。
从输血到造血
从2002年起,省政府每年都安排大量资金开展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那时,我市同许多地方一样,扶贫资金发放采取的是一次性无偿直补办法,将扶贫资金等额平均发放到贫困户手里。当时,大家把这种发放方式比作大水漫灌式,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存在财政扶贫
资金是“救济款”的片面认识,扶贫资金长效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005年,我市在总结扶贫资金一次性直补做法以后,吸收和引进了孟加拉式小额信贷理念,在整村推进项目村实施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这种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虽积累了资金,但仍不能有效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的积极性。从2008年始,为了从根本
上帮助贫困户建立“造血机制”,我市在参照国家扶贫办开展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做法,在总结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扶贫资金互助式管理使用模式。即扶贫资金互助式管理、精准式使用。具体工作中,就是以乡镇为单位,连村组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民主管理财政投入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和村民按一定比例自愿交纳的自有资金组成的扶贫互助金,以小额有偿借款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种国助、民管、民用、民享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不仅因吸纳群众资金面扩大了扶贫资金规模,更重要的是调动了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了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2012年后,我市又将到户扶贫资金全部纳入互助金。
初步形成抚顺的互助扶贫模式
目前,我市建立的这种互助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造血式扶贫途径。即建立起市指导、县监督、乡(镇)管钱、村办事、群众自主选择发展项目的互助扶贫组织体系。在以财政扶贫资金为主体的扶贫互助资金管理和使用上,我市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和整体利用到户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合理吸纳村民资金,同时,整合各类用于扶贫项目的捐赠等社会资金,而且我市还做到了将互助金收益资金按一定比例转为互助金本金。为实现互助金的良性循环,我市建立了小额有偿周转使用管理互助金机制。几年来,良好的管理使用互助金方式已累计为2.4万农户发放借款20394.7万元,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多元,互助社正逐步成为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银行”。
为实现互助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我市做到了互助金封闭运行,实行担保联保,严格违约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和合理分配收益。具体规范操作中,实行全程电子化管理,建立了抚顺数字扶贫网,保证了扶贫资金“瞄准对象、规范流程、安全运行、公开透明、提升效益”五个目标同步实现。
三结合发挥好互助金作用
发挥好扶贫互助资金的作用,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此,我市在互助金使用上做到了突出三个结合。即与发展主导产业相结合,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将扶持项目重点确定在“一县一业”、 “一村一晶”上,将扶贫互助资金、村主导产业发展
和农民增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互助社增效的三赢格局;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结合,建立了“龙头企业+互助社+农户”、“专业合作社+互助社+农户”、 “家庭农场+互助社+农户”三种互助社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联姻模式,促进了贫困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推动了扶贫互助工作长足发展;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把扶贫互助社置于乡镇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之下,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党员、干部主动与最贫困的农户组成互助小组,带头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引进和应用农业新技
术,牵头组建专业协会,帮助社员尽快脱贫致富。
经过这些年来的积极探索,我市的扶贫资金互助式管理使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通过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模式,进一步突出了扶贫农户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运行质量,扩大了扶贫资金规模,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明确乡镇管理责任,壮大了扶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