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20年愚公志 终将碧血化青山

27.04.2015  12:18
                                                    ——追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上)
                                                              
  □顾 宁 本报记者/商 越
  勇践愚公之志,敢叫沙丘擎绿树;甘揣济世之怀,终将碧血化青山。他矢志不渝带领乡亲们挡住沙土侵蚀、浇灌出绿色村庄,使昔日漫漫黄沙丘,长起300多万棵绿树。他,就是已故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
  北甸子村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半个世纪前,这里寸草难生,终日风沙漫卷。 1996年,春季大风,庄稼被埋进了黄沙中。那一年,国家相关部门派来工作组,给出了北甸子村可以进行整体移民的规划。但作为村干部,董福财说,咱们迁走了,国家还得派人来植树,莫不如咱们在这干!
  向黄沙宣战,董福财这一干,就将近20年。记得造林的第一年,可是费了不少周折。 “就咱这沙坨子,栽树能活吗? ”面对村民的疑虑,董福财先是领着妻子刘玉莲和两个孩子,选自家耕地附近的一片沙地栽起树来。
  在沙丘上找实土,太有挑战性了,一锹下去,坑还没形成,就被流沙填满了。经过琢磨,董福财想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先浇水,再挖坑。湿的沙子能成形,一边浇水,一边挖沙,直到找到实土。这样下来,一整天不间断地干,也只能栽上七八十棵树。妻子心疼孩子,打起了退堂鼓。董福财上来了倔劲:“就剩我一个人,也得把这事干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董福财的坚持下,沙地上有了绿意。周边的耕地也受了益,产量有所提升。事实胜于雄辩。第二年,村里有11户村民和他一起干起来。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找出一整套在沙地上造林的方法。
  谈及早年间栽树的艰苦历程,第一批和董福财一起栽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邢守龙说:“当初真的非常难,我们在水泡子取水,赶着马车送到植树地点,一车水1500斤,大家每人拎着一桶水在沙地里挪,等到树跟前,水洒了一半,一车水浇不到200棵树,大伙儿当时有点灰心了,还是老董带领我们坚持了下来。
  2000年前后,全村人陆续加入到植树队伍中来。董福财栽完自家的树,还要检查别人家的树栽得是否合格。他有自己的一套检验办法——“一看”树坑挖得是否够深;“二拔”检查树苗栽得牢不牢;“三踩”检验浇水情况和回填土是否实。谁家栽树差一样,都通不过“验收”。
  在董福财的严厉要求下,北甸子村通过一年栽树,二年补栽,硬是把树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5%以上。阿尔乡镇党委书记隋兵评价说:“在北甸子村栽树,没有他这种执著精神,是绝对干不成的!
  如今,北甸子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8%,高于全镇和彰武县的平均水平。董福财这些年来亲手栽下了3万多棵树苗,带领全村累计栽树300多万株。随着风沙得到治理,北甸子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粮食亩产量由治沙之前的200多斤提高到近千斤。
  经过不懈努力,董福财一手栽下的许多树木已经长大。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