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太行新愚公” 致敬无悔人生

13.04.2016  01:20

  开篇的话: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李保国教授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多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对其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即日起,渤海潮评论推出《痛别“太行新愚公”》长城网系列网评,与您一起重温李保国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痛别“太行新愚公” 长城网系列网评之一

  “乍看是农民,寒暑刻年轮,披肝接地气,农民贴心人。”“太行绿了,可您却走了!这里的农民舍不得,太行舍不得!您永远活在太行山上,永远活在农民心中!”“大概是天堂的果园需要打理!”……

  读着网友们这些纪念文字,泪水一次次濡湿眼眶,无法想象他的亲人、学生、和太行山的乡亲们该有多么的不舍、痛惜和悲痛。4月10日,年仅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教授,竟让无数人泪洒互联网,让太行山的山石和花草都黯然神伤?读着李保国的一篇篇报道,看着他留在太行山上的一张张照片,一位“太行新愚公”形象在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怎么看也不像教授,倒像一位地道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位土的掉渣的教授,从1981年留校到现在,30多年来,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34年间,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领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为此他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被百姓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保国这样一位“农民”教授更能打动人心。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30多年里他一头扎进太行山,吃不挑剔,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每年200多天在山里“务农”,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和农民打成一片,心和农民贴在一起,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让农民掌握果蔬栽培技术,把农民变成农业专家,走上致富路,是李保国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他长年累月,手把手地教农民剪枝、疏花、蔬果,为了这个心愿,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

  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好多村民都哭了。李保国教授走了,也许他没有留下惊世的论著,但却永远留在了百姓心里,他的足迹永远留在太行山上。

  李保国教授没到退休年龄,就这样匆忙走了,留下无尽的痛惜,但他的人生无悔,我们缅怀他,缅怀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走上致富路。太行山区现有宜林荒山荒地984万亩,生活在这些的人们还有很多没有脱贫,为了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让老区人们过上富裕生活是他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这个梦想,他以山一样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为了这个梦想,他常年吃不好休息不好,太行山绿了,百姓富了,而他却倒下了。我们缅怀他,扶贫攻坚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李保国,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太行山需要更多的泥腿子教授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农民中去,让富裕变成现实,让小康社会早日到来。

  李保国教授走了,尽管走的如此匆忙,但正如网友“小令”在微信上留言说:李教授留下的知识将会激励人们继续努力,他生命的价值仍然会发光发亮……我们缅怀李保国教授,就是学习他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执着为民的“愚公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去,这才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魏金改)

密织精细管理网 推进环境美秩序优
  专家把脉 部门联动 群众参与   8月2新浪辽宁
220千伏盛京—滂江电缆线路工程实现盾构隧道全线贯通
  9月1日,位于大东区地坛街与善邻路交会处,新浪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