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7旬老两口流浪徐州30多年
赵淑媛在徐州住处收拾杂物-百度街景截图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孙笑天)“这老两口在我单位楼下搭帐篷住了5年了,不乞讨、不拾荒、不接受救助、不与人交流,与一般的流浪老人不同。”近日,徐州一位媒体同行向记者讲述了一对流浪老夫妻的故事。
这对老夫妻是沈阳人,其中一人自称是大东区东新小学的教师。
河边搭帐篷生活5年多
聊起项保平(音)、赵淑媛夫妇,徐州当地媒体记者林先生一肚子话。
在徐州奎河边依靠热力管道搭帐篷生活5年多的这对流浪老夫妻是奎河边知名的无名老人。说他们知名,是因为两人安身的帐篷在河边存在了5年多,附近居民几乎都知道那顶彩条布和防雨布拼成的帐篷。说他们无名,是因为两人平时不和任何人交流,此前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两人曾经引起当地多家媒体的关注,希望采访他们,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大家却发现两人和普通的流浪老人不同,一般的流浪老人以拾荒为生,住地周围经常是垃圾遍地,但是这两位老人的帐篷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极有条理。他们的帐篷搭建在马路牙石上面,从不多占机动车道一厘米。他们不乞讨、不拾荒,老爷子四处溜达,老太太腿脚不好,哪儿都不去,白天只是坐着。
两人有着极强的戒备心理,从来不和别人交流。林先生称,自己2012年就注意到两人,上前沟通,两人以沉默对待,无论如何不开口。
老两口拒绝一切救助
这么多年,周围的居民也渐渐习惯了两人的存在,也不断有人想帮助两人。据了解,4年前附近小区有人带着一条烈性犬经过老人的帐篷,烈性犬将老太太咬伤。犬主人把赵淑媛送到医院,出乎意料的是,老人拒绝犬主人支付医药费,而是自费救治。
3年前徐州为了创建卫生城市,街道办事处联系了一家敬老院,愿意接纳老人,但两位老人不同意。
林先生还介绍,附近海郑里社区的居委会主任曾多次试图接近这两位老人,结果也碰了一鼻子灰。去年冬天,居委会主任带着新棉被和褥子给老人送去,老人强硬地拒绝救助。居委会还叫来了徐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救助站向其保证:免费把他们送到家。但老太太表示,法律上讲,救助需要自愿,二人不愿意接受救助,让救助站“省省吧”。救助站只好放弃。
帐篷被拆老两口失踪7天
事情在今年5月出现了转机。林先生回忆:“那天我看见有城管在拆老人的帐篷,我就问城管,老人有没有被安置好,不然不能拆帐篷呀。”
林先生了解到,老人搭帐篷的位置的南侧即将建一个高档小区,老人没法再住下去了。5月9日,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到帐篷,做两位老人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在不远的地方为他们准备了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可以把他们接过去住。但两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理会,“我哪儿都不去!我在沈阳有房子!”
工作人员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劝说,最终,老人同意拆掉自己的帐篷搬家。
意外的是,老两口仅住了一天,第二天又走了。“门开着,东西都没了,现在谁也找不到这两位老人了。”林先生称,老人年纪大了,怕出意外,现在徐州当地所有城管队员都接到通知,一旦在巡视中看到两位老人及时上报。
林先生也向本报求助,老两口已经失踪7天,希望本报能帮忙在沈阳查证一下两位老人身份。
-知情人称
老太太是沈阳退休教师
林先生称,老太太自称叫赵淑媛,以前是沈阳市大东区东新小学的教师,老伴以前是军官,两人都有退休金。30年前,因为房屋纠纷老两口离开家到了上海。上世纪80年代,他们因在上海流浪,被收容遣送。两位老人被辗转送到了徐州,他们迄今已经在徐州生活了接近30年。
老人离开家乡的时候还没有实施身份证制度,他们也没有带户口本,目前的户籍情况不明。“老爷子话比老太太还少,只说了一句自己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就再没说过一句话。”
-记者调查
老人确实是沈阳人有一子在北京
通过大东区教育局,记者获悉赵淑媛于1943年出生,今年73岁,1965年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就开始到外地流浪,1998年前山小学为其办理了退休。赵淑媛曾任职的前山小学在2000年并入东新小学。
记者辗转联系到东新小学知情人士安老师。安老师介绍,每隔一至两年,老太太会回学校取一次退休工资,老太太性格很固执,“来学校我们给安排伙食,她从来不吃不喝,就想赶紧取钱赶紧走。”
安老师还透露,多年前,有一名自称赵淑媛儿子的人来沈找母亲,他先找到了赵淑媛的亲属,在该亲属的带领下来学校了解情况。学校工作人员还一度误解了这名男子,认为他没有尽好作为子女的义务。但亲属解释,赵淑媛的儿子是被其他人收养的,儿子想认亲,但其母亲并不想认儿子,觉得自己和老伴生活没问题,不用别人管。
安老师还介绍,赵淑媛和同事亲属都没有联系,儿子定居北京。多年前那次到访,赵淑媛的亲属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如今再拨通,号码主人已换。
至此,寻找老人亲属的线索断了,记者的心情也随之一沉。两位老人如今在徐州何处落脚,有无危险?老太太的那位住在沈阳的亲戚是否能看到报道?本报和徐州当地媒体都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