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痴迷出书 8年9本自费10万
本报连续报道的《疯狂“TV购”退休老人家变仓库》和《老人制“药谱”每天吃10种保健品》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共鸣,赞同反对声音都有。如果您身边的老人也有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请联系我们,同时我们会请专家提出破解之道。联系电话(024)96006。也可扫描“辽沈全社区”二维码关注我们提供线索。
专家支持
辽宁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王妮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 李学成
自费出书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时尚。家住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46号的李斌老人就是这一时尚的追随者。年已86岁的李老8年前开始追赶“出书热潮”。
李老年轻时就是个书法爱好者,1990年离休之后便开始潜心钻研书法技艺。因此,李老萌生了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集结成册的想法。李老于2008年5月,从自己众多书法作品中选择了67幅最具代表性、最满意的作品,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李老的女儿回忆说:“当时刚把书从出版社取回来的时候,我爸可高兴了,翻来覆去的看,喊他吃饭都不动地方,就在书桌前一遍一遍欣赏,有时候还拿放大镜看。要不就是坐在电话旁,捋着电话本,挨个给他那些老伙伴打电话,‘老张、老李、老王,我那书法集印出来了,哪天给你送一本啊’。 ”
从2008年开始,李老总共出版了九本书。其中三本是李老的书法作品集,其余六本的题材是岁月回想、诗集、随笔和文摘等,都是李老一生的回忆和感悟。李老的女儿说:“自从我爸出了第一本书之后,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对老头竖大拇指,都说这老头都快80了还出书呢,真能耐。我爸就尝到甜头了,就开始天天在家琢磨出书。老头也不会用电脑不会打字,全靠手写,写完还一遍一遍的改,改完之后再重新抄一遍,再让孙男弟女的给打字。这几年给老头儿也累够呛。后来咱都劝他别写了,没事儿下楼溜达溜达别累坏了身体,老头儿根本不听劝。这七八年来,出这九本书得花了十来万。 ”
去年李老出了一本文摘性质的书,记者大致翻看了一下,基本都是从报纸、杂志上摘录的文章,李老给分门别类的归集了一下,其中第三章叫“孝亲敬老篇”。李老的外孙女说:“这部分内容是我给我姥爷打的字,在给我手稿的时候我姥爷就嘱咐我,你好好看看这章。去年十一我们一大家子聚餐的时候,我姥爷还挨个问,你们都好好学第三章没,《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都背会没呀。 ”
随着李老一本一本地出书,存放书籍也成了一个问题。由于李老的交际圈子有限,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也就二百来个人,但出版社出一回书,怎么也得印个千八百本,现在李老家里的书架上、书桌上和书房的地上都摆满了书。本来不大的空间,被摞起的书显得特别昏暗。李老的女儿说:“这只是冰山的一角,地下室小仓库里还有二三十捆没拆包的呢。有的都摆到地当间了,我都不知道该咋处理好了,当废纸卖吧,还有点儿太不尊重老人了,在那放着吧,真是又占地方又碍事儿,过两天还得收到一批书。”说到这,李老的女儿愁容满面。
专家观点
问题成因有两个方面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学成
近年来,老年人购物受骗问题、老年人大量购买无用保健品问题、老年人自费出书等诸多问题逐渐显露头角。以上问题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在保健品交易过程中,老年人作为购买者处于信息的劣势,在年轻人大爷大妈的亲情感召下,他们很容易投入信赖和依赖的情感。
二、 “空巢”效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信息沟通等方面越来越远,这样的老年人更加依赖于社会信息。一声“大爷”、“大妈”往往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当老人正在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一旦受到这种关心陪伴自然会选择相信。也有的老人沉迷于“著书立说”的个人世界,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计一雪李斌老人家的小仓库内,堆了二三十捆未拆包的书。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计一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