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业创新成为沈阳的城市基因
“十一”假期刚过,沈阳雪人网络创始人兼CEO张艺天的日程就已排得满满当当:10月9日,赴京参加中国国际3D虚拟现实展会;紧接着,返沈参加专门为创业者服务的“黑马会”……
1986年出生,曾在上海、北京打拼多年的张艺天,是个地道的沈阳人。去年6月回沈创业至今,他的雪人网络做得风生水起。“从规模上看,我们的虚拟现实服务平台目前已经位列全国第二位,聚拢了100多家企业用户、3万多会员。”他说。
与所取得的成绩相比,张艺天更迫切想与人分享的其实是他的感受:沈阳的营商环境非常好,成就梦想的机会远比想象的多。
事实上,与张艺天有同感的大有人在。在川流不息的地铁人流中,在遍布沈阳的众创空间、创业工场、孵化基地里,操着各种方言的创客们用敏捷的步履、灵动的目光,映画出整个城市的蓬勃与朝气。
在沈阳,创文化、创意识、创实践,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瞩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到来,对于振兴中的沈阳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机遇和引擎。把创业创新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让创业创新成为沈阳的城市基因,建设创业创新至上的营商城市———沈阳,正在行动;改变,已经呈现。
培植“什么都能生长”的土壤
提及沈阳,工业企业多、大型企业多、国有企业多的老印象根深蒂固。如同一块管理严苛的实验田,计划外、指标外的花花草草似乎很难在这里生长存活。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以“退二进三”、“壮二活三”等举措在铁西区创新实施为代表,近年来,沈阳市持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促进就业、扶持创业创造条件。
尤其在东北振兴进入关键期、决胜期的当下,以创业创新激发社会活力、释放市场潜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成为沈阳的必然选择。建设创业创新至上的营商城市,既是沈阳的目标,也是沈阳的行动。
什么叫营商城市?怎样算至上?沈阳市决策层这样诠释:如果把创业创新比作种子,那么市场就是土壤,政府就是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让各类种子都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培植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什么都能生长”的土壤,政府的职责既在清障,也在搭台。
打破户籍壁垒,沈阳在全省率先清除制约流动人员就业创业的最大障碍,创业者无论来自哪里,都可就近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缓解初创小微企业的成本压力,对创业场地的最高年补贴金额达到80万元;小额贷款额度上限由5万元提升至10万元,合伙经营企业、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多可贷到100万元和200万元。
全省首个“万人创业工程”在沈阳启动。以今年内新增创业人数1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000人、实现实名制就业16万人为“硬”任务,“万人创业工程”集结了多部门力量,依托沈阳市创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帮扶团队,力图实现从创业氛围营造到创业意识萌芽、创业项目立项、创业技能提升的创业链条全程关注和扶持。
沈阳市政府设立5000万元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大学生及青年创业。该基金计划在3年内扶持青年创业项目600个,带动就业2万人,推动1万名大学生参与创业,建成“青创空间”20个,打造沈阳市的创客文化。
今年6月,沈阳在全国30余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竞争中成功胜出,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随即,沈阳推出涵盖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等8个方面的75条支持政策。3年内,中央财政将给予9亿元的奖励支持,沈阳市再配套18亿元,总计27亿元将全部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
探索,前无可鉴;力度,前所未有。
创业创新大潮翻涌,沈阳人无所不敢的拼劲、闯劲回来了,一种能量十足的动力、不受束缚的活力正在这片土地上集聚、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