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检黑幕暴露出行业性腐败危害
央视曝光的车辆尾气检测黑幕,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也算不上什么黑幕,因为只有别人不知道的才是新闻,才是黑幕。而无论是坊间流言,还是部分车主亲身体验,“找黄牛就能过关”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个事实集中到一点,就是车辆尾气检测,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封闭利益链关系的腐败系统:明知自己车辆不合格的车主、赚取黑心钱的检测站工作人员、给系统装上“后门”的检测设备生产厂家,黄牛在三者间周旋,就像黄油一样发挥了润滑作用,使得整个系统毫无阻碍地运转起来,甚至连闻风而来的监管部门,也无法发现其中的猫腻。
尽管《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所收检验费用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并依法撤销其检验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一起因为车检流于形式,导致严重交通事故或者污染到大气质量而承担责任的新闻。
法律的规定跟车检一样流于形式,既没有人认真追责,也没有人因此受罚,使得车检行业成为“只收费、不担责”的暴利行业;只要客户需要,只要客户愿意多交钱,就能够提供突破法律底线的“额外服务”。
哪里有印钞机一样的高额利润,哪里就会有权力的影子。在车检这个行业,有“后台”同样是一件公开的事实。车检站不仅有着很高的政策门槛,还有权力部门的人在后面充当保护伞,使得这个行业本身具有高度垄断性,黄牛似乎成了他们的“销售人员”。
近年来,与车检有关的腐败案件偶有所闻。在佛山车检“窝案”中,佛山市公安局原副局长王宏强在检测站持有干股,为车检站等经营者提供政策支持,放行6000多辆不合格车辆,多渠道受贿近500万元。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原副所长孔防军一案中,上至广州市公安局原副局长何靖、下至普通民警等8名公安人员涉案,机动车检测站经营者贿赂相关工作人员,10万辆次“病车”通过检测。而这些,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要改革车检制度,就要建立事后追责制度,打破权力保护形成的行业垄断。这方面,需要向国外学习。国外并非没有车检,只是比我们的车检更加公开公正,更加注重安全和环保。他们的车检,更多是由汽车销售、维修、服务等商业机构承担,车检市场处于开放和竞争的状态,提供的是对车辆全面诊断的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会严重到经营者无法承担的地步,不仅会被吊销执照,面对大额罚款,还会惹上官司。
车检腐败,给我们揭示了一种从根处腐败的典型案例。一个系统,如果缺乏监督,缺乏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就会像车检一样,使腐败成为公开的密谋,参与者人人得利。只要花了钱,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就堂而皇之地开在了马路上,最终严重危害公众安全和空气质量。这个场景,令人不寒而栗。(李晓鹏)